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总会遇到相似的场景:相似的起点,不同的发展轨迹,结果迥异。有些人步步高升,有些人则显得碌碌无为。
为何有人工作五年,却仿佛只积累了一年的工作经验?为何总是在同一地方跌倒?为何读过那么多书、上过那么多课却感觉收获甚微?
这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真相?又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答案就是——复盘!
没错,就是时下热门的“复盘”这个词。它是一种从实践中学习的有效方法,是一种能够提升个人能力的复利思维。
想象一下,如果你能把每一次的工作经历、每一个任务、每一次挑战都变成学习的机会,从中不断提升自己,那将会是怎样一种体验?
我们不应重复做无谓的尝试,不应重复交不必要的学费。今天,就让我们通过阅读邱昭良的《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一书,来深入探讨复盘的内涵和意义。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名言都蕴复盘的理念,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吃一堑长一智”,以及“吾日三省吾身”。这些先贤,如曾子和曾国藩,都是通过不断复盘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复盘这一行为自古有之。
为了更好地理解复盘,我们需要把握三个关键词:亲身经历、过去、学习。复盘就是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的结构化方法。
著名哲学家王明阳提出的“知行合一”理论,强调了学习的核心不仅仅是知,更是行。而复盘正是将这一理论付诸实践的体现。
每一个人都在进行复盘,但产生差距的关键在于复盘的频次、深度以及方法和态度。在避免复盘误区的道路上,我们要做到“先僵化、再优化”,依据正确的步骤进行练习。
那么,如何避免常见的复盘误区呢?
误区一:对他人之事进行复盘。 复盘的本质在于从个人亲身经历中总结学习。虽然案例研究是一种学习方法,但无法完全模拟实际情景和复盘的逻辑。
误区二:工作总结即是复盘。 复盘以学习为导向,不追究个人功过得失,不进行批评或表扬。而工作总结更侧重于个人成绩和能力评定。
误区三:认为复盘只是问题分析与解决办法。 复盘的目的是从经验中学习,不仅要解决问题,更要找出规律和共性。
误区四:对于变化快的行业复盘是否还有意义? 实际上,无论行业变化多快,都存在一定规律和关键成功要素。快速试错、迭代优化是关键。
《荀子 儒效篇》中提到的学习过程,与复盘的学习机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代表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学习过程。
在进行复盘时,我们要根据事件的大小和重要程度来确定复盘的时间长度。在这段时间内,保持思绪的连续性尤为重要。
复盘的程序主要包括四步:回顾、评估、分析、反思;萃取、提炼;转化、应用。这四步构成了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
这里为大家推荐一个实用的复盘模板,来自印象笔记中上新的邱昭良博士的复盘模板。
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只有运用好复盘这一利器,将经验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提炼,才能最大化其价值。
虽然复盘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做好却并不容易。
正如“吾日三省吾身”所说,我们要做的就是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你明白了吗?
(附注:《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第3版)现已上市,定价¥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