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三关为导向,规范栽培过程
在中材从种子到材的成长过程中,涉及到数十个关键技术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操作不当都可能造成损失或影响材品质,进而增加投资风险。若能把握好种子种苗、土壤环境质量以及农残检测这三道关卡,则可大大降低风险,实现中材的规范化栽培。如同粮食和蔬菜生产一样,经过技术培训的种植户能够自觉执行这些规范。
二、合理轮作,解决重茬问题
大部分根及根茎类中材都存在重茬问题。例如,地黄在种植一年后必须换地,否则第二茬的产量将大幅下降,甚至可能无产量。土地的连续种植会导致地力下降,如河北安国周边的黄芪种植区,由于长期连续种植,根皮上出现斑病,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合理的轮作和换地是解决重茬问题的重要措施。
三、深化中材种植资源的研究与保护
相较于农作物的栽培历史,中材的栽培历史相对较短。多数中材的引种栽培历史只有数十年,对于如乌拉尔草这样的材,其野生转家种的历史也仅有数十年。虽然一些常用中材如地黄、丹参等已有成熟的栽培品种,但种质分化、退化问题依然严重。研究材种子种苗的纯正性是当前中材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四、适度规模种植,确保基地稳健运营
在规划材基地时,土地、种子种苗以及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是基地建设成功的关键。即使具备了这些条件,也不宜一下子扩大种植规模至数千亩。适度的种植规模控制,使种植面积逐年递增或递减,每年都有种植和采收,有助于基地财务的良性循环。在材基地建设初期,对各项自然指标、技术指标及经济指标进行严格认证,控制种植规模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中材的种植与栽培需综合考量多个因素,从规范栽培过程、合理轮作、深化研究保护到适度规模种植,每一步都需精心策划与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