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福绵区,目睹着大大小小的制衣工厂如繁星般散落,每家每户都化身为牛仔裤的生产车间。从玉林市区的西路工业品路段延伸至福绵区,工人们正在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无论是针车作业还是剪线、打包装等工序,都有男女老少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努力。很多人们身上的牛仔服装正是他们亲手制作出来的。
谈及玉林福绵为何被誉为“世界裤都”,这背后蕴藏了深厚的历史与现实。作为土生土长的玉林人,我曾对此感到好奇。逐渐地,我了解到玉林也是一个庞大的成衣、牛仔裤生产市场。记得在乡下的圩市,卖服装的人常说他们是从玉林进货,而非广东。
这一美誉源自一位法国记者皮埃尔。他在2004年的《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福绵的文章《福绵——世界裤子之都》。之所以得此称号,是因为在制衣的旺季,玉林福绵地区的制衣企业数量高达一千六百多家,配套企业也有四百多家,年产服装多达两亿余件。
福绵制衣行业的发展历经数个阶段。自古以来,玉林的服装行业便声名远扬。在玉林的版图中,福绵地区因盛产蓝靛、葛麻而闻名。从唐代至明代,“鬱林细葛布”作为贡品,延续了八百多年的历史。
随着开放的春风,私人制衣作坊逐渐兴起并蓬展。当时,因生活物质需求旺盛而市场供应不足,加之人工成本低廉,制衣行业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许多人在这一时期迅速积累了财富。
早期,福绵的制衣业以中低端牛仔裤为主。尽管没有独立品牌支撑,但在2008年前后,为求生存和发展,商家们虽然面临不良竞争和市场混乱,但每条经过水洗的裤子即便只赚取微薄的利润也吸引了大量生产。这也导致了生产废水的环境污染问题,迫使相关部门进行整改。这让“世界裤都”的声誉一度受到质疑。
经过数个发展阶段的沉淀与变革,福绵的制衣行业如今已蜕变成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各种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玉林市更是将服装产业列为四个“千亿产业”之一,不断完善行业的配套设施和产业园建设。企业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力,许多自主品牌已经成功走向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