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基础理论测试中,心理学的部分相较于教育学,在记忆的负担上确实稍显轻松。心理学考察有其独特之处,它不单单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机械记忆,更重要的是考察学生对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度理解。在心理学的众多知识点中,知觉的特性尤为关键,且具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尤其是关于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和整体性之间的区分。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解析知觉中的理解性与整体性的区别。
知觉的整体性指的是,人们在认知事物时,并不会把注意力仅仅局限于个别部分或孤立的现象上,而是倾向于将事物视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例如,当我们走在街头时,尽管我们没有逐一仔细地观察每个人的五官和服饰,但我们的大脑依然能够整合这些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这是因为知觉的整体性使得我们的认知中不会只浮现孤立的各个部分。
那么,知觉整体性在处理认知过程中是否需要理解性的介入呢?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任何知觉过程都离不开理解性的参与。那么如何区分知觉的理解性和整体性呢?让我们一同来探讨。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当人们感知某一事物时,会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认识它,并使用语言将其表达出来。这种在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是知觉的理解性。换句话说,理解性强调的是在知觉过程中加入了个人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强调我们通过深刻的理解来认识事物,而不仅仅是依靠对事物的整体把握。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这两者的区别,我们可以通过两道题目来对比。第一题中描述的是一个人换上了新的发型、衣服和裤子后仍能被我们认出的情况,这体现的是知觉的整体性。第二题则是关于我们听到熟悉的旋律后能够跟唱的情况,这反映的是知觉的理解性。通过这两道题目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知觉的理解性和整体性在认知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