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遵守什么原则 本我遵循现实原则

2025-02-0206:40:58销售经验0

人之心力分为三个部分,共同构造了一个人的全面人格。人的内心世界及心理活动均可在这三者之间微妙的平衡中,寻得合理的解释。其中,自我作为永恒存在的部分,而本我和超我则时常处于对立状态。面对本我与超我间的矛盾冲突,自我需进行调和,以维持内心的和谐。当个体承受来自本我、超我和外界的压力过大,产生焦虑情绪时,自我将启动心理防卫机制以应对。

超我作为人格中的道德成分,代表着社会文化行为规范与道德期待的内部化。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超我常被视作父亲形象的同化,体现着文化规范的内部映射。因应客体间的冲突,超我往往站在本能的原始欲望的对立面,对自我产生一定的影响。超我的形成源于对父亲形象的内部认同,是儿童在无法维持对母亲的依恋时,对父亲形象的内化与模仿。这反映了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如何将外在的道德和规范内化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

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指的是个体意识的部分,是人格的心理构成要素。自我以现实原则为主导,暂时中止了快乐原则的支配。通过这种方式,个体学会了区分内心的思绪与外界环境。自我不仅在个体内部进行调节,还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如延迟满足的决策过程。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包括无意识的层面。对自我的研究常涉及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问题。

本我是无意识状态下的思想体现,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本能的部分。它是与生俱来的,是满足本能冲动的源泉。本我追求的是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饥饿、愤怒、等,它不受社会规则的约束,只遵循快乐原则。本我如同一个被溺爱的孩子,渴望无拘无束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享乐原则的影响最为显著,但随着社会化的进程,本我逐渐受到限制和驯化。

具体而言,“本我”是完全潜意识的,代表被意识所压抑的欲望;“自我”则是有意识的,负责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事务;“超我”则是部分有意识的,作为内在的道德判断或良知而存在。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