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动态总是引人注目,特别是那些与电商平台息息相关的新闻。最近,一场激烈的商业对决引起了广泛关注:淘宝与拼多多的战略较量。
这场较量的激烈程度,不禁让许多网友回想起当年的3Q大战。事情的经过大致如下:
JHS小林在微博上透露了聚划算的最新动向。
此条微博虽然内容较长,但主要描述了这样一个情况:近来有一些匿名用户利用聚划算的数据,并试图套取优惠补贴。对此,聚划算采取了限制措施。
关于此事的完整经过...
不出所料,这场对决当晚就引发了拼多多方面的回应。
在回应中,拼多多巧妙地避开了直接针对聚划算的爬取数据和套取补贴问题,而是谈及了其他相关事宜。
简单来说,拼多多的观点是:1.你们把商家端的二选一问题带到了消费者端;2.你们抄袭了我们的百亿补贴活动;3.你们的做法还误伤了楼下(指其他商家)的公司。
目前,这场商业对决仍在持续中,双方尚未给出进一步的回应。
对于这两大平台的竞争,早已不是新鲜事。然而近期的态势似乎愈演愈烈。
初时,淘宝系对于拼多多的崛起并未过于重视。淘宝体系强大,从天猫、淘宝到聚划算等平台都具备应对各种层次消费者的能力。
他们忽视了拼多多定位鲜明的特点——专注于以低客单价的商品吸引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
原本,淘宝系对此的应对策略是慢悠悠地防御。他们认为被吸引走的只是一部分价格敏感性人群,问题不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发现事情并不如预期那么简单。
近年来,拼多多不仅推出了百亿补贴计划等策略来提升产品品质,更是试图吸引更高层次的消费者。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拼多多成功打破消费者对其平台上只有低价产品和负面印象的固有观念,那么消费者可能会被分流。
显然,这是淘宝系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自2018年开始,淘宝便升级了天天特卖为天天特价活动,独立了聚划算项目(类似于当年天猫与淘宝的分离)。随后聚划算也推出了百亿补贴计划。
与此外界也纷纷猜测这次淘宝与拼多多的商业争端是否与之前的一系列动作有关。
让我们继续探讨这场商业战争的更多细节。
对于聚划算此次的封禁行动确实误伤了一些用户。比如世超的一个朋友在B站工作,她只是给在拼多多的对象寄了礼物而已。现在她领取优惠券总是显示已失效;在聚划算百亿补贴等类目下单时总是显示同一时间下单人数过多;甚至分享功能也被限制了...
尽管资本逐利、商业竞争中使用一些手段是常态,但风控范围过大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此外大家别看拼多多员工被淘宝了,说不定是拼多多自己先动手...
在知乎上也有不少关于此事的爆料。有的用户发现自己在公众号中看到的拼多多百亿补贴活动在自己打开App后却找不到。
哎,这瓜真是越吃越曲折...
世超突然想起了《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放在商场同样适用:“商场就像是一片黑暗森林,每个商家都是带枪的猎人。”很多时候是非曲直难以分辨但不要忘了初心——以消费者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