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中详细规定了课程目标,主要包括核心素养、总目标和水平目标三个重要部分。
(一)体育课程核心素养的深意
1. 运动能力:这是指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展现出的综合实力。运动能力涉及体能状况、运动认知和技战术运用,以及体育展示或比赛等多个方面。这主要体现在基本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强化,以及专项运动技能的运用上。
对于运动认知,我们可以理解为对运动相关信息的感知、理解、记忆、思维和决策等心理活动的过程。比如,学生通过长时间学习和体验篮球运动,会进一步认识和理解该项运动的多种方面。
技术动作、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虽然看似相关,但含义有所不同。技术动作是指正确完成动作;运动技能是在熟练动作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运动能力则是在熟练运用技能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地执行动作。这三者之间存在着递进的关系,其中运动能力是最高层次的概念。
2. 健康行为:这是指学生为增进身心健康和适应外部环境所表现出的综合行为。健康行为包括体育锻炼的习惯、健康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绪的调控以及环境的适应等多个维度。
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达到目标的行动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健康的行为主要体现在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用眼、作息和卫生习惯,树立安全意识,控制体重,以及预防运动损伤和疾病等方面。
情绪的调控和环境的适应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体育课堂应创设复杂和真实的运动情境,以及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体育活动,以帮助学生有效地调控情绪和适应环境变化。
3. 体育品德:这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体育,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体育品德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等多个方面。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体育精神提供动力和方向,体育道德提供行为的规范和约束,而体育品格则是个人内在素质的基础。这三个维度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个人的价值观体系和行为模式。
新课标强调了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的路径,即在解决复杂情境的实际问题中发挥整体作用,这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指导。
(二)课程的总体目标
旨在让学生掌握并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学会运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培养良好的体育品德。
这些目标围绕核心素养展开,体现课程的性质和理念,特别强调“、勤练、常赛”的课程理念,揭示了实现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唯一路径。
(三)课程水平目标的具体要求
1. 需要准确理解并运用表现动词的涵义,如感受、知道、了解、理解、学练与体验、掌握与运用等。
2. 对于一线体育教师来说,需要深刻理解“掌握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在各水平目标中的不同指向,这直接影响到教学实践的效果。从水平一的基本运动技能的游戏化到水平四的形成对所动项目的兴趣和爱好,这种水平目标的进阶性对体育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各层次的体育实践课比赛中,由于部分教师没有清晰把握相关水平目标,导致选编的教学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方法出现偏差,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