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来公告显示,已废止包括《磷铵行业准入条件》、《合成氨行业准入条件》以及《电石行业准入条件》在内的26个原材料工业行业的规范(准入)条件管理相关文件。合成氨行业准入条件的废除,虽未立即引发广泛热议,但此举似乎为某些企业敞开了新的发展大门,同时为整个行业注入了更多的竞争活力。
回顾合成氨行业准入条件的背景,是为了促进该行业的健康与持续发展。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环保意识、有效利用资源并规范行业投资行为,避免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于2013年1月1日设定了单系统生产规模不得少于1000吨/日的标准。这一规定与“十二五”计划中合成氨作为重点节能减排项目有着紧密联系。
经历“十三五规划”后,合成氨行业的结构得到优化,淘汰了落后产能,同时部分技术改造产能也即将完成。尽管当下废止了合成氨行业的准入条件,但市场的力量仍在引导着行业的发展。随着国内技术领先、综合耗能低的大规模企业的增多,新进入的小企业在决策时必将更加审慎。
在去除后,国内依然存在许多需要考虑的因素。比如,我全检查、环保检查等制度的不断完善,危化品项目审批的严格以及合成氨较大库容审批的难关,这些都是新上合成氨产能需要考虑的问题。尽管准入条件看似放开,但在当前环境下,企业更关注新的投入与产出比。
在行业整顿与洗牌后,更多的产业将得以延伸。为了避免历史重演,企业应避免过度集中上马。的出现总是具有两面性,废止合成氨行业准入条件也不例外。其利在于为更多企业提供了发展机会,使中小企业在整顿后更具有竞争优势;其弊则可能增加行业竞争力,导致供应方面呈现增加态势。考虑到合成氨产品的特殊性,如果下游联产配套产品出现故障且库容有限,可能会对市场造成一定影响。在当前合成氨行业的形势下,废止行业准入条件可以被视为一个适当的时机。
这一的调整将为合成氨行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未来,行业内的企业需根据市场变化和导向,灵活调整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