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2025年央企考核指标中一项重要变化——由“营业现金比率”转为“营业收现率”。这个调整的背后意味着什么,让我们一起探索。
我们都知道,在企业的各类报表中,《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如同企业的“面子”,而《现金流量表》则是企业的“里子”。这“里子”中,尤其以“现金流”为核心的评价指标最为关键,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强弱和健康状况。
一、指标解析
让我们先简单了解下这两个指标的公式。虽然企业在实际核算中会考虑更多因素,如折旧、摊销等非付现费用,但这两个指标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营业现金比率 =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 营业收入
营业收现率 = 经营活动收到的现金 / 营业收入
二、共通之处与差异之处
这两个指标同属于财务分析中的“收现比”类别。这里的“收”指的是营业收入,“现”指的是现金。分母都是“营业收入”,差别主要在分子上。
比如,A公司卖出1万元的货品,如果收到1万元的货款,那么其收现率为100%。从财务分析的角度看,收现比越高,说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拥有定价权和议价权。反之,若收现比低,则可能提示企业运行状况不甚健康,可能依赖赊销、垫资等方式维持业务。
营业现金比率更关注的是当期企业可以使用的现金净值,有点类似“净利润”的概念。而营业收现率则更侧重于现金流入的情况,强调的是企业如持正常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有人会问,这两个指标如此相似,为何要更换呢?这里的原因可能涉及到考核维度的调整和优化。
三、为何更换指标
从管理咨询师的角度来看,央企的考核指标体系是一个综。目前已有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等偏重“结果性”的效益类指标。引入“营业收现率”这一过程控制类指标,意在引导企业关注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问题。
而“营业现金比率”更侧重于当期现金流的净值,与上述的效益类指标在考核维度上存在重叠。更换为“营业收现率”能更清晰地突出对现金流的考察。
四、实例说明
让我们通过一个简单例子来进一步理解这两个指标。假设一家小卖部某月营收10000元,其中现金收入6000元,其余为赊销。该月现金支付项目导致月末现金净额为4500元。
按照“营业现金比率”计算,该店每产生1元营收可带来0.45元当期可使用的现金。而按“营业收现率”计算,每1元营收中有0.6元是现金收入。
五、结语
以一句国企领导讲话稿中的高频句子作为结尾:“不要没有收入的合同,不要没有利润的收入,不要没有现金流的利润”。现金流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营业收现率”的引入正是体现了对现金流管理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