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思】
在教育的世界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思维。当学生走出了校门,所有的学科知识或许会渐渐淡忘,但那种优秀的思维模式,特别是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方式,却会长期留存并发挥作用。这里所提及的教育成功,正是指这种深层次的思维训练。
批判性思维,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技能,对于个人的独立及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它不仅仅是分辨、决断或决策的能力,更是一种深度的思考方式。那么,课堂该如何去培养学生的科学批判精神呢?
【实践探索】
一、构建情境,巧妙设问。
问题,是激发学生思考的钥匙。我们的提问不应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而应鼓励学生寻找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心智的开放性及怀疑态度,对问题的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们应当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以此释放学生的思想束缚,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二、教师观念的转变。
过去,传统的教育观念常侧重于通过强化记忆和大量练习来应对考试。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较为普遍。但现在,随着全国卷对思维能力,特别是逻辑思维的重视,这种观念已明显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考试成绩并非对立,相反,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的成绩往往也会有所提升。观念的改变会引导行为的改变,我们首先要从观念上做出改变。
三、正向激励学生。
课堂中的学生有时会缺乏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这可能是由于学生的惰性思维或是教师问题设置的难度所致。对此,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予更多的肯定、鼓励和表扬。
在课堂教育中培养批判性思维,需要我们从教育理念及教学实践上进行深度创新。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根本性的培养,让学生的思想之花自由绽放。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这样,即使学生走出了校园,他们也能凭借这些宝贵的思维能力,在人生的道路上独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