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管理学的角度分析案例 管理学案例材料

2025-02-0312:42:25销售经验0

讨论治理之道,很多人自然地便与人员管理划等号。但这种看法,实为误读。真正的治理,不在于人员管理本身,因为无人愿被强加管理。其实,治理的核心在于事物与人的双重处理。也就是说,领导者应该把重点放在“事”上,帮助下属梳理问题的解决方案,建立标准流程,并确保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那么,何为妥善处理“事”与“人”的关系呢?接下来,我将结合我们公司前不久发生的一起“21人试学事件”来详细解析。

我们的企业是一所民办技术学校,以技能培训为主打产品,服务于有就业需求的社会。为扩大招生规模,我们于7月推出一项试学,允许学生先试学三天再缴学费。

发布后,虽然被一些部门了解并知晓,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结果在8月的一个新班中,36名学生中竟有21人选择了试学而未缴费。面对这一情况,项目负责人却抱持着侥幸心理,认为学生会自动缴费。

从治理的角度来看,如果结果发生无规律可循,那就表明管理出现了疏漏。治理的目标正是通过对行为的规划和引导,来预测并掌控运营结果。

鉴于此事可能对学校运营带来影响,校授权,我前往该校区协助处理此事。设身处地地思考,若我接手此任务,我会如何行动?

根据之前所强调的治理重点在于“事”,我首先会与校区负责人一同召集招生和教务人员。会议内容如下:

1. 明确招生和教务在三天试学期间的职责划分。通常招生与教务之间存在工作交接的模糊地带,常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我认为招生老师认为学生招进来后缴费是教研和教务的职责;而教务老师则认为学生在未缴费前仍是招生老师的责任。

团队思想若无法统一,其运营结果便难以预测。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团队也难以形成凝聚力。我对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定义是:尽最大努力使工作达到下一流程同事能轻松接手的标准,这便是真正的团队合作。

2. 对系统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试学未缴费人数远超预期的6人,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需带领团队深入分析、找到问题根源并形成解决方案,并将这些解决方案标准化、流程化。

此举的目的是防止未来再次出现不必要的试学未缴费情况。事实证明,经过我们的分析改进,9月第一个班试学未缴费人数减少至仅2人。

3. 对每位学员的情况进行细致分析:已缴费学员、未缴费学员以及有可能退费的已缴费学员。

通过这样的分析,帮助校区负责人建立学员分析思路的也针对具体工作进行了分工和布置。如此一来,我对最终结果有了清晰的预测。

会议仅用上午时间便对试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制定了规范。接下来的日子便是持续跟进策略和解决方案的执行情况。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突发事件,但作为管理者需要及时作出正确决策,以确保预期结果的达成。

最终结果为,除了两名不适合的学员被劝退外,其他学员均顺利缴费。这一结果与我们预先设定的目标完全一致。

通过这一案例,我并非自我标榜,而是希望借此经历向管理者们传达一个理念:治理的本质在于对“事”与“人”的妥善处理。若“事”的结果无法预测或控制,那么这就是管理者的失职。

正如余承东所言:“打造有王者之气的团队,主管应贴近团队、与团队共进退。这样的团队才能团结一心、共筑情谊。”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治理之道。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