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线平衡是衡量生产线性能的重要尺度。若产线平衡率偏低,生产流程的连续性将无法得到保障,工序间的在制品积压问题也会随之显现。在产线设计阶段,对产线平衡率的考量显得尤为重要。
为有效提升产线平衡率,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确立各工序的标准工时ST
缺乏准确的标准工时,产线平衡便无从谈起,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的分配也变得无从下手。标准工时ST是产线运作的基础数据,必不可少。
二、识别瓶颈工序
如同“木桶效应”所揭示的那样,木桶的盛水量并非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木板。在生产线上,这最短的木板便是瓶颈工序,即生产效率最低的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瓶颈工序并不意味着ST(标准时间)最长,还需将工序的工站数纳入考量范围。例如,在比较A工序与B工序时,虽然A工序ST较短但工站数较少,而B工序虽然ST长但效率更高。
三、优化瓶颈工序
从单个工序角度看,需区分作业类型,去除非增值作业,并提升物流作业效率,从而提高单个工序的作业效率。
为实现这一目标,ECRS(取消、合并、重排、简化)工序的应用至关重要,它能帮助我们提高工序效率。
最终,尽管产线平衡是一个关键指标,但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一指标。即使你的产线平衡率达到95%或更高,但如果整个生产线的效率未能提升,那么最终的结果仍然是各工序的效率低下。
换句话说,产线平衡的设计必须服务于生产线的整体效率。应以提升产线效率为目标来优化产线平衡,这样产线平衡数据才具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