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陷阱对策 流动性偏好通俗理解

2025-02-0315:56:23经营策略0

在1936年,凯恩斯这位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在他的经典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深度解析了货币需求的多重动机。他指出,经济主体对货币的需求,其实源于一种普遍的心理倾向——"流动性偏好"。

这种"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更愿意持有完全流动性的货币,而非其他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这样,人们就能应对日常的、突发的或是投机的需求,从而产生了对货币的需求。

凯恩斯进一步提出了决定货币需求的三大理论动机:

第一,交易动机。由于收入与支出之间存在时间差,人们会有持有货币的愿望,以便进行日常的交易活动。

第二,预防动机。为应对各种不可预见的紧急情况,人们也会产生持有货币的愿望。

第三,投机动机。由于利率的不稳定性,人们会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预期的需要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

凯恩斯还指出了交易性需求与投机性需求的关系。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构成了交易性需求,它取决于收入的多少,是收入的增函数;而投机动机构成了投机性需求,它则受利率高低的影响,是利率的减函数。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为L=L1(y)+L2(i),其中L1代表交易性需求,L2代表投机性需求。他还提出了"流动性陷阱"的概念。当利率降至某一极低水平时,货币需求会无限增大。人们都不再愿意持有债券,更愿意持有货币。这表明,"流动性偏好"具有绝对性。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