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分享中,我们已经讨论了P阶段第二步骤——现状调查的重要性,其标题为《精益改善:以问题为导向的课题研究——现状调查》。今日,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P阶段的第三步——目标设定。
在问题解决型课题的研究中,我们需明确两种目标类型:指令目标和自定目标。前者是根据上级的指示、客户的需求或标准要求来设定课题目标;而后者则是根据问题症结的严重程度来设定目标。
一、目标设定的标准
一个好的目标应当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也不能脱离实际,需要确保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是可以达到的。
二、设定目标时需注意的要点
(一)目标的数量不宜过多,要精简扼要。
(二)目标需与待解决的问题紧密相连。
(三)目标的表述必须清晰明确。
不难发现,我们在进行目标设定时,其实也是在遵循着ART原则。
1. 具体性(Specific)
目标必须清晰明确,不能模糊笼统。例如,“提高英语能力”不是一个具体的目标,而“在三个月内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则是一个具体且明确的目标。
2. 衡量性(Measurable)
目标需要具备可衡量性,这样才能明确进展情况。如“减少工作中的错误”不是一个可衡量的目标,而“本季度将工作中的错误率降低至5%以下”则是一个有具体量化指标的可衡量目标。
3. 可实现性(Attainable)
目标需要在合理的时间和资源范围内能够实现。例如,“一个月内成为公司总裁”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而“在一年内晋升为主管”则是一个更切实际的目标。
4. 相关性(Relevant)
目标需要与整体目标和任务保持一致,对最终结果的达成有贡献。比如,如果公司的目标是扩大市场份额,那么个人设定的目标“学习绘画技巧”可能就不太相关,而“提高销售业绩20%”则与公司目标紧密相关。
5. 时限性(Time-bound)
目标需要设定明确的完成时间。例如,“完成项目报告”没有明确的完成时间,而“本周内完成项目报告并提交给领导”则有了明确的截止日期。
ART原则广泛应用于个人和团队的目标设定、绩效考核等方面,它帮助我们制定更加清晰、有动力且可实现的目标,从而提高达成目标的概率。
实际上,管理中的各种原理和规则都有着其内在的逻辑。作为管理者,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些原理和规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