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深化长期资产审计策略与流程,当前任务聚焦于开发支出及研发费用的处理。首先普及一下会计知识。当无形资产能够资本化时,资产负债表日可有余额,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为开发支出;而对于无法资本化的无形资产,资产负债表日无余额,其数据则体现在利润表中,为研发费用。
第一步,数据收集与核对。要查阅账目、索取报表,并确保资料完整。核对账表数据的一致性。
第二步,明细表的编制与获取。各科目中,明细表所含信息差异巨大。研发相关的无形资产审计与在建工程有相似之处,均涉及多个项目。需详细了解各项目的功能、立项信息、预算、预计完成时间、人员构成、资本化及验收的关键时间节点,以及资产负债表日的实际进展等。
在实务操作中,关键与难点在于资本化时点的判断。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界定,以及开发支出资本化起始点的确定,都依赖于高度专业且复杂的判断,并与企业所在行业的特性紧密相关。
对于其他要素,处理方式类似在建工程。需要获取立项批准资料、预算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测试验收报告等。
第三步,减值测试的处理是实务中的一大挑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的相关条款,对于尚未达到可使用状态的无形资产,应每年进行减值测试。开发支出的资本化部分,以及商誉和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即使未出现减值迹象,也需定期进行减值测试。
第四步,深入数据分析。分析方法包括年度总额波动分析、明细项目年度波动分析、同行业比较分析以及研发占比的报表结构分析(如研发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可参考管理费用的分析方法,但需根据行业特性、公司发展阶段和商业模式进行具体分析。
第五步,确保研发费用归集的准确性。研发费用的构成主要包括材料费、人工费以及其他费用。需对材料投入进行实际领用检查、具体用途的合理性分析,并检查是否存在生产领用计入研发费用的情况。
对于人工费用,需获取报告期内的研发费用人员名单、部门及职位信息,检查核算口径的一致性。需了解并检查相关人员薪酬的划分标准、依据的合理性及归集准确性。
至于其他费用,如折旧、摊销及租赁费,需了解并检查其在研发投入和非研发投入之间的划分标准、依据的合理性及准确性。同时要注意报告期内是否存在机器设备和厂房既用于研发又用于生产的情况。
此处还需关注两个重要问题: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以及科创板首发上市的相关指标。
第六步,合作研发的核查是重点工作。需了解项目合作背景、内容、时间、合作方信息、相关资质、双方义务的约定、知识产权的归属及收入成本费用的分摊约定等,并检查被审计单位账务处理的准确性。
结合背景调查,若合作方为关联方,还需重点检查合作项目的必要性、合理性及交易公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