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月末的上海,一个特别的快闪店——“丧茶”成为了都市白领的热门话题。其以独特的“丧”文化主题,如“加油你是最胖的”红茶拿铁和“加班不止加薪无望”绿茶等,精准地捕捉了都市白领日常的小确丧情绪,引发了现场排队和朋友圈的刷屏热潮。
快闪店作为一种临时店铺,凭借其创意的呈现形式、走心的文案和与消费者的频繁互动,正逐渐崭露头角。现如今,这样的店铺形式已经不再是新奇事物,而是在大城市的繁华商圈中越来越常见。
案例一:北京的“彪马茶馆”。
在2017年的夏季,运动品牌PUMA与LONGJING联手打造了一个快闪店。该店不仅展示了PUMA的全新鞋款,还推出了特调酒品,让顾客留下难忘的回忆。
案例二:上海的“盛夏冰屋”。
同年八月,上海来福士广场迎来了一家名为“盛夏冰屋”的快闪店。其打造了一个别致的冰屋世界,环绕着粉色玫瑰墙。还有专业摄影师为顾客拍照留念,而韩妆品牌“Whoo后”则邀请明星迎与粉丝互动,以此凸显女性冰雪之美的概念。
案例三:杭州的“快闪造型屋”。
在武林广场地铁站附近,网易美学&网易考拉开设了一个名为“快闪造型屋”的快闪店。该店提供8分钟快速洗剪吹服务及专业造型师现场服务,吸引了众多市民,甚至保安大叔和售票阿姨也前来体验。
快闪店,即Pop-up Store,其概念源自欧美。这一店铺形式最初于2003年在纽约兴起,当时市场营销公司Vacant在纽约SOHO区为鞋履品牌Dr.Martens打造了一间快闪店,其出色的销售效果让快闪店模式逐渐得到推广。
在欧美市场,众多品牌都曾尝试过快闪店策略。因其出色的销售效果,甚至高端奢侈品牌也纷纷放段,借助这一形式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如日本设计师川久保玲在2004年开设Comme des Garcons快闪店后,当年品牌的销售增长率高达30%以上。
根据睿意德地产咨询服务商发布的报告显示,的快闪店从2012年开始起步,至2014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预计到2020年,的快闪店数量将超过3000家。除了品牌自家的快闪店活动外,还出现了如闪殿和闪店空间等专门的快闪店品牌。
其中,闪殿创始人董志国凭借其在商业地产运营方面的丰富经验,嗅到了这一商机。他在场地空间服务商云space协助品牌活动时,发现了快闪店的潜力。他认为消费升级类创新品牌与现代商业招商规则之间的不匹配性可以通过快闪店得到解决。
另一家快闪店品牌闪店空间的创始人Vincent则来自马来西亚。他深受Airbnb模式的启发,希望通过将这一模式应用于商业地产中,从而传统的固化模式。
近一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开始线下开设快闪店以吸引流量并获取曝光机会。到了现在,线上流量红利逐渐消失的背景下,地产方和品牌方正在寻求一个结合点,将线上与线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