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珍宝
在我遥远的记忆中,位于松辽平原腹地的家乡是一片沃土。回想起上中学时的某个春天,乍暖还寒之际,父亲带来了四株海棠树苗。它们是经过嫁接的,仅需数年便能结果。每株树苗紫红色,身形粗壮,宛如壮年男子的拇指。我与父亲、弟弟一同在月光下挖掘坑洞,放入农家肥,小心翼翼地种下树苗。
那里的土地碱分较重,多数果树生长缓慢且瘦弱,但海棠树却与众不同。它能在严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年复一年地开花结果。所结之果,个大、色艳、味甜,一半红一半黄,令人垂涎欲滴。
兄弟姐妹们身处异地他乡,虽然远离家乡,但每当家中父母寄来亲手晾晒的海棠干时,便倍感亲切与乡情。这份寄托着家乡阳光雨露的果干,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慰藉。
海棠作为我国传统名花之一,栽培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诗人们对她的美艳如画描绘出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但比起她高贵的风姿与美味的果实,世人往往更偏爱于其容颜与馨香。实际上,海棠不仅是观花植物中的佳品,更是一棵充满实用价值的树木。
海棠的果实富含糖分、维生素和有机酸等营养元素,可食用或制成果酱蜜饯。其花则具有抗二氧化硫的能力,适用于街道和矿区绿化。籽含有油分,既可食用又可制作肥皂。海棠树的木质坚硬且美观,可用来制作家具;其树皮含有的鞣质可用于制栲胶。
关于海棠何时在北京安家落户的具体史实虽未明确记载,但据学者考证,明代时京师的海棠已成一大景观。如今北京的公园、街道和胡同中处处可见海棠的身影。尤其是某些名胜古迹如宋庆龄故居、陶然亭等更是赏海棠的绝佳之地。
记得父母离世后我回乡探访时曾在一处新房后的墙角发现一棵被锯掉的海棠树桩。它虽已饱经沧桑但仍顽强地活着且在贴地的地方又长出一棵小树。这不禁让我感慨万分想起小时候与家人一起种下的那四棵海棠树。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老家的那片土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我回乡时发现当年种下海棠树的地方已变成了一家汽车销售公司的展厅。小城虽变但农贸市场依旧热闹非凡在那里我再次看到了一筐鲜亮的海棠。
尽管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但我仍然珍惜那些美好的回忆从心爱的海祅里总能找回家乡的温情和情感寄望这份特殊的情怀便足以令我安然度日。
回到北京后我买了几斤新鲜的海棠带回家中与家人分享。老伴说味道依旧如初仿佛又回到了那个遥远的家乡。
如今虽然时光流转但家乡的海棠依旧灿烂而繁盛为我的内心留下一片宁静而温暖的家园。即使远在他乡每当看见一颗颗饱满的海棠果实我都会想起家乡的那片沃土想起那段与家人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