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类管理的八大流程 简述品类管理的8大步骤

2025-02-0412:55:47创业资讯0

导言:

在商品管理的过程中,优化商品结构、确定核心品种并进行有效陈列是基础工作。单纯的执行并非最终目的,更关键的是在实施过程中明确商品的层次与顺序。进行商圈调研,深入了解主流顾客及潜在客户的需求,是调整商品结构的重要依据。避免一刀切式的商品方式,充分考虑顾客个性化消费,对于淘汰商品应依据其动销率进行公正考核并严格执行。

一、品类管理的三大挑战

挑战1:千店一表商品架构的普遍性

众所周知,不同商圈、不同时期、不店的商品需求存在差异。但现实中,很多企业存在不同面积、不同商圈的门店以及城乡门店却共用一张商品表的现象。这样的做法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挑战2:总部对门店的微观控制

这种做法将所有商圈和所有顾客的需求标准化,忽略了顾客的个体消费特性,更不利于门店的个性化经营。品类管理在这样的操作下,往往难以令消费者满意。

挑战3:商品表的制定忽视顾客本位原则

当前许多超市在商品引进方面,常以供应商推销什么就引进什么为原则,甚至出现为追求进场费用而引进不适合消费者需求的商品。这种做法缺乏对整体商品结构的评估和消费者需求的深入研究。

二、品类管理的两大瓶颈及解决方案

瓶颈一:难以平衡新品与老品的管理

此问题主要源于门店过于关注新品进场费,而忽视了商品资金占用指标的考核。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调整考核比重,建立综合考核体系,细分考核项目并制定公平公正的考核规则。严格执行这些规则是关键。

解决方案:

1. 平衡考核比重:除了考虑进场费用的收取,还应同等重视商品资金占用率、品效以及商品引进成功率等方面的考核。

2. 健全考核体系:综合考核各项工作,例如在考核新品进场费的增加对采购及营运的新品培育成功率和淘汰率的考核。

3. 细分考核项目:将销售额、毛利率、商品周转率等基本指标进行细分,如品效、米效及各分类商品销售占比等,以实现更全面的考核。

4. 制定公平公正的考核规则并严格执行。

瓶颈二:人性化操作易变为人情化操作

在品类管理中,“人性化”应指以顾客为中心,而非供应商或其他个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1. 公平、公正、科学地对待每个商品和供应商,这是实施品类管理的前提。

2. 客观分析每个商品及供应商的状况,这是实施品类管理的关键。

3. 坚持“以顾客为本”的原则是实施品类管理的根本。

三、品类管理VS进场费

在推行品类管理时,很多超市企业担心进场费的收取会减少。这并非必然。品类管理的基础是商品的定编,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品引进会减少,进而影响进场费的收取。实际上,商品定编是一个范围而非绝对数据。频繁淘汰商品并不必然导致供应商不报新品或减少供应商数量,这主要与操盘技能及对商品的信心有关。一个成功的品类管理应注重长期效益,关注消费者的购物习惯与需求,从而提升销售业绩。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