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自我效能感 影响个人的自我效能感

2025-02-0417:49:52营销方案0

在面对挑战重重的任务时,人们的初始反应千差万别。一部分人容易沉浸在疑虑之中:“这项任务颇具难度,我能否胜任?”或是“倘若我处理不当,会不会导致不利的后果?”受制于这些消极念头,他们往往难以充分发挥自身潜能,遇到困难时更易选择逃避。

另有一些人则持有不同的态度:“任务看似艰难,但我深信自己能够攻克。”于是,他们以满腔热忱投入工作,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这两类人的显著区别源于“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差异。“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源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见解,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自信程度。这种感知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动机、情绪和选择。高自我效能感的人会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拥有更强烈的达成目标的动机,情绪状态更为积极,并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与“自信”和“自尊”有着相似之处,但彼此间存在明显的区别。它包含了个体对于自身能力和结果的两重期待。其一为“效能期待”,即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信心;其二为“结果期待”,即对达成任务后所能获得的结果的乐观预测。

以一名大学生为例,如果他相信通过每天坚持背单词、学语法,便能顺利通过英语四级考试,那么他对结果的乐观预测就构成了他的结果期待。如果他考虑到自己过去曾有懒惰、拖延等习惯,可能会影响他每日坚持学习,这种对自己行动能力的信心就构成了他的效能期待。

个体产生的各种期待,与其过去的成败经验紧密相连。如上述那位大学生若曾有英语学习的失败经历,他可能会特别担忧自己是否具备足够的毅力去坚持。

他人的成败经验有时也会对个体产生影响。当看到与自己能力相近的人参加相同考试并取得成功时,这种替代能够给予个体以鼓舞,有助于提升其自我效能感。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