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领域常用名词解释
1. 数据:泛指通过电子或其他方式对信息的记录,在不同视角下,以多种形态存在。
2. 原始数据:直接从源头收集,未经任何加工处理的数据。
3. 数据资源:具有潜在价值的数据集合,以电子化形式保存并可机器读取。
4. 数据要素: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价值创造的数据资源。
5. 数据产品与服务:基于数据加工形成的,满足特定需求的数据产品和服务。
6. 数据资产:具有经济或社会效益的,被特定主体合法拥有或控制的可计量数据资源。
7. 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通过市场机制配置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以促进更开放、安全、高效的数据流通环境。
8. 数据处理:涵盖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等过程。
9. 数据处理者:负责决定数据处理目的和方式的个人或。
10. 受托数据处理者:受他人委托进行数据处理的个人或。
11. 数据流通:数据在不同主体间进行交换、共享、开放和交易的过程。
12. 数据交易:基于货币或其他等价物,以特定形态数据为标的的交易行为。
13. 数据治理:为提升数据质量、安全性和合规性而进行的管理过程,涉及多个层面。
14. 数据安全保障:通过必要措施确保数据处于有效保护和合法利用的状态。
15. 公共数据:由各级政、企事业单位在履职或提供服务过程中产生并公开的数据。
16. 数字产业化:指数字技术如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向数字产品和服务转化,并形成新业态、新模式的过程。
17. 产业数字化:传统产业通过应用数字技术、采集融合数据来提升效率,重构业务模式的过程。
18. 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完善基础制度和设施,深度融合实体经济和数字技术,实现经济的高效发展。
19. 数字消费:指包含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产品和服务在内的消费活动与方式。
20. 产业互联网:利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推动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实现产业协同发展、降本增效和高质量发展。
22. “东数西算”工程:将东部地区的数据需求和活动放到西部地区进行计算和处理,统筹规划数据中心布局和网络等重要因素的重大工程。
23. 高速数据网:为数据流通提供弹性带宽、安全可靠、高效传输的数据传输服务。
24. 全国一体化算力网:以络技术为载体,促进全国算力资源大规模一体化调度运营的数字基础设施。
25. 元数据:描述特定数据的结构、特征和关系的数据,有助于管理和理解其他数据。
26. 结构化数据:具有一致记录结构的数据形式,可用关系模型描述。
27. 半结构化数据:虽无严格的数据模型结构,但含有标记以分隔语义元素的数据形式。
28. 非结构化数据:未预定义模型或未的数据形式。
29. 数据分析:通过技术和方法整理、研究数据,提取有用信息的过程。
30. 数据挖掘:运用统计、机器学习等技术挖掘隐藏在数据中的信息或价值的过程。
31. 数据可视化:通过图形化手段有效传达数据信息,便于理解和分析的过程。
32. 数据仓库:用于永久性存储数据的数据库,准备数据后使用。
33. 湖仓一体:一种存储架构,打通了数据仓库和数据湖,支持多种数据类型并存并可相互共享。
34. 隐私保护计算:在保证露原始数据的前提下进行数据分析的一类信息技术。
35. 安全多方计算:在分布式网络中,参与实体以秘密数据为输入计算函数而露其他信息的技术。
36. 学习: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多个参与方交换中间计算结果以完成机器学习任务的模式。
37. 可信执行环境:为确保安全敏感应用相关数据的性等目标构建的软件运行环境。
38. 密态计算:利用密码学等技术实现计算过程数据不可见但可保持密态化的计算方式。
39. 区块链:集成多种技术的数据库软件,具有多中心化、共识可信等特点,主要用于解决数据流通过程中的信任和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