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若罹患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时,家长常感到十分恐惧和忧虑,主要原因是孩子可能出现、自伤乃至的极端行为。
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孩子使用小刀、玻璃片等割划自己,或是用烟头、打火机烫伤,甚至用头撞击墙壁、用力掐皮肤等。在重度抑郁发作时,孩子甚至会萌生念头,随时可能做出危险举动。
这些行为一旦发生,会给父母带来极大的心理冲击,他们可能会不假思索地想要时刻守在孩子身边,唯恐再次发生悲剧。这往往难以实现。
家长内心焦虑不安,想与孩子沟通却不知如何开口,既怕刺激到孩子脆弱的心理,也担心进一步恶化本已紧张的亲子关系。
心理专家深入分析了、自伤及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为家长提供了理性应对的建议。我们特此提供在线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以帮助患者家庭走出困境。点击“心理咨询服务”,即可立即获取专业解答。
、自伤实为患者寻求解脱和自我救赎的方式。
我们必须正视孩子的行为。这种行为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孩子在不当的养育方式或不良成长环境中寻求存在感的一种表现。
我们不应简单责备孩子的“愚蠢”行为。是孩子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寻求心灵安慰的一种反应。在缺乏其他良性救赎方式时,他们可能选择这种看似极端的方式。
如果我们只关注制止孩子的行为,而不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根源,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本质上是一种病态的适应方式,是孩子对不利生存环境的抗争。
和看似都是自我伤害的行为,但两者存在明显区别。者并非真的想死,而是希望获得外界的关注和价值认同。
探究的心理根源:为何患者会?
并非简单的自我伤害行为,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当强烈的负绪累积到一定程度,患者可能陷入绝望,进而考虑。
念头并不等同于行动。在决定之前,患者往往还在权衡各种因素。及早发现并干预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加强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应高度重视并理性看待孩子的自伤及倾向。
心理咨询专家建议如下几点应对措施:
一、教授孩子认知行为疗法的情绪管理方法。
- 第一步:觉察当下的情绪和想法;
- 第二步:照顾自己的情绪,暂停片刻;
- 第三步:挑战消极的想法;
- 第四步:寻找积极的观点或替代想法。
二、父母/老师要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告诉他们: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爱你,会与你一起面对并寻找解决方法。
三、注重生命教育,让孩子明白生命的宝贵与不可逆性。
四、对于情绪严重的孩子,务必带其前往专业心理机构寻求帮助。
日常的安慰与建议可能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专业机构的帮助是必要的。
让我们共同努力,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