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矿工的生活回忆(一)
说起煤炭行业的饮食文化,总是引来外界的羡慕。他们眼中的矿工们,吃饭时排场大,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仿佛在展示一种独特的矿工风采。
这种文化背后,其实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最初的采煤方式,是露天开采,没有固定的规则和。在挖掘过程中,由于岩石的坍塌,经常发生伤人。
后来,矿工们开始采用掏洞的方式进行开采,沿着煤层深入挖掘。这种工作方式使得矿工们真正进入了与岩石、煤炭为伴的生活。他们边挖掘边出煤,而且发现坑洞内的煤质远胜于地表的。但与此由于无序的野蛮开采,矿洞的深度和宽度都是随意的拓展,直至出现明显的危险征兆。
接下来,矿业发展有了新的突破。主要采用一条主矿洞深入,再在矿洞两侧开凿支洞的方式进行作业。在支洞中向两侧扩展,逐渐演变为后退式回采方法。这种采煤法有了基本的支护措施,被称为仓房式采煤法。工种也有了明确的分工,从洞口的管理者到具体的煤炭处理工人等都有明确的职责划分。
在煤炭处理工作中,搂炭师傅所承担的是最危险的作业任务。刨炭师傅们需要在煤层底板处刨出一定深度的槽位。这一过程被形象地称为“搜根”。在槽位下方留有浮煤和小煤柱作为支撑。当进度测量完成后,刨槽的工人会得到相应的报酬。随后,搂炭师傅将下到坑中清理浮煤并切断支撑的煤柱,使得整个一仓的煤得以放下来。在此之前,会预先准备一具白茬棺材和一个红色的布袋,布袋内装有此次作业的报酬。若工作顺利,则取走报酬;若发生,棺材与银元一并带走,寓意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安全的祈愿。
背煤工人们则用不同的方式搬运煤炭。小块及碎煤用筐子装载,大块煤炭则用毛毡垫加牛皮绳固定,他们需要手脚并用将煤炭背到井上。长时间的劳作使得他们的拇指、二拇指及中指因重压而变形,如同羊蹄子一般。偶尔的抛窑是矿工们最为担心的,一旦发生体力不支摔倒或煤炭顺着井筒滚落的情况,往往会造成多人伤亡。
其他工种在井下工作时也时刻面临瓦斯、涌水、顶板和片帮等危险因素的威胁。每年冬至期间,矿工会放假并封窑数日来祭拜窑神爷。把头作为工地的管理者和安全员会带领工人们举行仪式感谢窑神爷的庇佑。在此期间,窑工们会大吃大喝一番,甚至会活动去其他地方游玩放松。
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矿工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们通过喝酒吃肉来保持体力并填补内心的空虚。这种生活习惯在岁月中传承下来并成为了煤炭行业的一种文化传统。
在日寇侵略时期矿工们的生活状态并非如此轻松愉快而是更为艰难困苦这可以从山西大同的“万人坑”等地得以证实这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悲痛和惨烈对后人来说更是一种沉重的警示和教育也促使我们对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珍惜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