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思想 弗洛伊德最经典十句话

2025-02-0504:24:13经营策略0

心理导师冯羽林分享:面对人生抉择时,我们应如何找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在人生的低谷,当有人选择放弃的瞬间,他们仿佛选择了封闭的世界,切断了一切可能的生机,将自己彻底从纷繁世界中剥离,永远离开了熟悉的世界和关心的人。对于这样轻易割舍生命的选择,往往在冷静之下孕育着极度的心理压抑与失望。

又有多少个体隐藏在他们外在坚硬的躯壳里,深深地埋藏自己,以避世的姿态在世界的角落徘徊,失去了与外界的交流与连接。他们同样在挣扎,只是选择了另一种形式的沉默与逃避。

这两种情况,虽然形式和表现不同,但都涉及到生命的脆弱与极端选择。我们不妨追溯心理学大家弗洛伊德的“死本能”理论,尝试深入理解背后的动机。

弗洛伊德指出“死本能”是人们内在的“找死”冲动。当这种本能完全指向自身时,便构成了的倾向。而当它转向外部时,则可能表现为攻击和侵略。

若要深入浅出地解释,那些在烦恼中撕扯头发、拳头击打墙壁、脚踢物体的行为,其实都是内心渴望平静的体现。人们在情绪不稳、心灵受创时,都渴望回归平静的境地。正如那句名言所讲:不作不死。

但请勿因此而感到恐惧。弗洛伊德还提出了与之相对的“生本能”。

“生本能”与“死本能”是生命中两种相互作用的力。一个追求生存,一个倾向于毁灭;一个具有攻击性,一个倾向于融合与和谐。我们的态度和选择其实是对“生”与“死”的追求的体现。

若我们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目标追求,那么“死本能”便可能占据上风。当人陷入颓废、形体走样、思维涣散的状态时,各种不适和疼痛便可能接踵而至。

相反,当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时,我们的身心都将处于凝聚的状态。无论、团队还是个人,核心的目标都是激发活力、释放生命力的关键。

生命的真谛在于“生本能”对“死本能”的持续抗争。只有活下去的动力才能抵御求死的冲动。

设定目标是挽救自我免于走向毁灭的途径。而爱,同样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因为“生本能”也代表了爱的本能。

两句话深藏爱的真谛:不含敌意的坚决态度和不含诱惑的深情表达。这是敞开心扉去爱的表现,无需计较得失,无需担心价值是否流失。这是一种全然的投入和实实在在的存在感。

对死亡的恐惧不会让我们生活得更好,反而会让我们充满恐惧。我们应该将死亡置之度外,勇敢地面对生活,这才是真正的生命价值。

原标题《生命之重:无目标则如慢性》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