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的殿堂里,我们时常听到不同的流派和观点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其中,行为派的观点,常常被误解为只专注于动物和儿童的心理研究。但实际上,它所涵盖的理论是建立在对多个领域的研究基础之上,特别是从小动物“萌宠”实验中提炼出的一些观点,更具有启发性和实用价值。
谈及行为的先驱,不得不提的是俄国生理学家巴普洛夫。他在研究消化过程中唾液的时,发现了许多有趣的规律。当他给狗喂食时,观察到狗在面对食物时会大量唾液,甚至吃干食的唾液量会更多。更为神奇的是,当他将食物与铃声相结合时,仅铃声的响起就能引起狗的唾液。
巴普洛夫将这种在特定刺激下产生的反应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通过这一实验,他进一步提出了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学习规律。
一、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探索
(一)内涵释义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就具备的,无需通过学习便能产生。它普遍存在于同一物种中,例如人眼在黑暗中瞳孔会放大、听到突发的声音会跳跃等。这些由自然环境刺激引发的反应被称为无条件反应,而引发这些反应的刺激则被称为无条件刺激。在巴普洛夫的实验中,食物就是无条件刺激,而唾液则是无条件反应。
相对而言,条件反射则需要通过经验或学习来获得。它可能在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例如,狗听到铃声时唾液或人闻到牙科诊室的气味产生牙疼的感觉等。
(二)图解简记
二、泛化与分化的探讨
(一)知识释义
泛化是指条件反射形成后,相似的刺激物即使未曾与无条件刺激结合,也能引发相应的反应。在巴普洛夫的实验中,狗不仅对铃声有反应,甚至对敲鼓的声音也能唾液,这就是泛化的表现。
而分化则是通过强化训练来实现的。即在只有原来的条件刺激出现时才给予强化,而当类似的刺激物出现时不予强化。这样久而久之,类似的刺激物便无法引发条件反。
(二)图解简记
上述内容即为今天我们要分享的知识点。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两道练习题来巩固所学内容。
练习题一:
小学生小月在学习“未”字时,无论看到“未”字还是“末”字都会想到“未来”这个词。这种现象属于什么?
A.保持 B.消退 C.分化 D.泛化
练习题二:
小红因小时候被猫抓伤而恐惧所有有爪的动物。这种对刺激的反应属于什么?
A.分化 B.泛化 C.消退 D.抑制
通过这些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泛化与分化的概念。
行为虽常被误认为只关注动物和儿童的研究,但事实上其理论在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通过从小动物实验中提炼的观点和规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心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