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团队:新快报记者 毛静,实习生 廖旖斯、林欣蓉、莫彦琦
故事篇章三:理性之外,别样处理
遇见一位特别的达人:小黄阿姨
身为会计师的小黄阿姨,是一个囤货习惯浓厚的60后。家中闲置物品丰富,多以生活用品为主,亦有些衣物、鞋子等。她对购物的热情常常让她在特价面前无法抵抗,但买回家后却因各种原因而遗忘。
回忆起六年前参与的“双11”购物狂潮,小黄阿姨曾冲动地购买了一个保险箱。尽管只使用过一次,但她发现其笨重与的麻烦,便将其束之高阁。
小黄阿姨烹饪技艺精湛,尤其擅长煲汤,因此常采购材、干货等。过多的存货让她在采购的快乐后,忽略了实际的使用。当她想起某些物品时,它们已因发霉而无法使用。
小黄阿姨深知,控制不住购买欲望的源头,那么至少可以让闲置物品发挥其最大价值。对于发霉的食物,她选择直接丢弃。而对于那些未损坏的物品如衣物和书本,她选择捐赠给有需要的人。对于日常用品的过剩,她则将其赠送给亲朋好友。
小黄阿姨的智慧不止于此。她将闲置的保险箱进行简单装饰后作为床头柜使用。对于不再适合穿着的衣物,她将其改造为遮光布、台布等实用物品。当水果因放置过久而无法食用时,她选择自制果酱、果干等食品,既减少浪费又满足味蕾。
深入对话小黄阿姨
新快报记者问:您如何看待当前网络上流行的闲置物品处理平台?
小黄阿姨答:我认为这样的平台既环保又高效。像我们单位发的洗衣粉,如果太多用不完,通过物物交换的方式与他人交换所需物品,既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又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记者问:对于使用这些平台的建议?
小黄阿姨答:首先平台要正规可靠,其次在交易过程中要留心保存证据,确保交易的安全与顺畅。
当问及是否会尝试网络处理闲置物时,小黄阿姨表示有合适的平台与合适的物品时她愿意尝试。她更倾向于在熟悉的社区内建立闲置物品交流群。
故事篇章四:闲置群的兴起与繁荣
出镜达人:电商运营专家姥姥
姥姥平日里处理的闲置物品多来自网购,如文具和美妆品等。她曾尝试在二手平台上出售一些非特别贵但又不算便宜的物品如洗面奶和唇膏等。但发现与陌生人的沟通存在一定成本与不确定性。
姥姥认为闲置物品应当物尽其用。若无朋友需要,她会选择扔掉或以合适价格在微信群内出售。曾有一次她在化妆品公司实习时获得了低价购买的机会并购入了许多样品和香水等护肤品。
毕业后,姥姥创建了一个学院内的闲置物品交换群。她免费或象征性地收费转让专业书籍和宿舍用品给师弟师妹们。此群迅速发展成为从大一到大四都乐于参与的热门群聊。
群内模式逐渐演变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卖家”,自己的闲置物品。售卖商品从书籍和宿舍用品扩展到了美妆用品等各类商品。
深入对话姥姥
新快报记者问:这个闲置群已经运营多久了?
姥姥答:从毕业季到现在已经半年了。我将其作为一个社群和售卖平台来运营。
记者问:您在群内扮演了什么角色?
姥姥答:我主要起到了维护者的作用,及时管理秩序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电商或交易平台的成功离不开人、货、场的完美结合。
记者问:您认为闲置群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姥姥答:我觉得是信任。大家信任彼此愿意在群里交易也愿意买进卖出这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