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预设的计划成本制度,企业在日常运营中对于原材料的领用都按照计划成本进行核算。到了月底,则会根据实际领用的原材料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即材料成本差异,来进行成本结转,从而将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具体而言,原材料的实际成本是由其计划成本与成本差异共同决定的。如果实际成本高于计划成本,那么差异就表现为超支;反之,则为成本节约。
一、节约情况示例:
假设平时生产领用原材料的计划价格为100元,而实际成本为80元,这表明存在20元的成本节约。相应的会计分录操作如下:
1. 平时领用原材料时,会计处理为:
借记:生产成本 100元(计划成本)
贷记:原材料 100元
2. 月底结转材料成本差异时,会计处理为:
借记:生产成本 -20元(反映成本节约)
贷记:材料成本差异 -20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原材料的实际成本是80元,这通过计划成本100元减去20元的成本差异得出。
二、超支情况示例:
相反地,如果实际领用的原材料成本高于计划成本,那就属于超支。例如,平时生产领用原材料的计划价格为100元,而实际成本为120元,这表明有20元的成本超支。相应的会计操作如下:
1. 平时领用原材料时的会计处理与上述相同。
2. 月底结转材料成本超支时,会计处理为:
借记:生产成本 20元(反映成本超支)
贷记:材料成本差异 20元
这样,原材料的实际成本就被确定为120元,这是通过计划成本100元加上20元的成本超支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