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海外版》曾于2016年12月20日第10版,刊载了杨立新先生的一篇文章《“粥”字何来左右“弓”?(汉字故事)》,他在文中阐述了对于“粥”字的研究成果。笔者以为杨立新先生的解释存在一些误解,对于“粥”的字理字形本义,有更为深入的研究和理解。现将笔者之研究及杨先生文章附录如下,以供读者参考与评论。
“粥”字,其构造源于弼(bi)-百与米的结合
其字形本义:弼,辅助、辅弼之意;而米熬煮成的稀饭,对身体有辅助的效果-即米粥。中医与古代的养生家均认为,饮用粥品对身体健康颇有益处。
关于字音的演变:从周到粥(zhou),熬制粥品的过程需要在锅的周围搅拌。在历史的长河中,每当遇到天灾,常以施粥的方式赈济灾民(),这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的救助方式。
“粥”字的基本含义:
1. 通过米面等食材煮制而成的半流质食品,如小米粥。
2. 类似粥的质感的事物,如泥粥、乱成一锅粥。
附录:“粥”字缘何有左右“弓”?(汉字探源)
《 日报海外版 》登载文章
“粥”字,也被称作“糜”,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四千年前,人便开始以粥为食。据《汲冢周书》记载,黄帝时期便有煮谷为粥的习俗。可以说,粥与人的关系如同粥本身的质感一样,且不可分割。
关于“粥”字的两边为何各有一个“弓”,有一则谜语以之为出发点:“粥变米,左右开弓。”而关于“粥”字的形成,百度百科的解释为:“会意字,从米,从二弓。‘米’指米粒,‘弓’意为、扯大。”但查阅《汉语大字典》,“弓”并无此等解释。
其实,“粥”字最早见于金文,演变自“米”与“鬲(lì)”。“鬲”为古代煮饭用的炊器。观察“粥”的金文字形,下部为三个空心的足,便于加热烹煮。由此可推测“粥”的造字本义:即将米放入鬲中熬煮。
至于为何小篆字形现了两个“弓”,这要追溯到汉字发展史上的隶变阶段。在隶变过程中,“粥”字发生了讹变,隶书将小篆中的蒸汽状曲线误写为两个“弓”,同时省去了下方的“鬲”,形成了如今我们所见的“粥”字。
究其根本,“粥”字与左右两边的“弓”并无实质关联。探究汉字的源流,不仅可以增们的学识,更可以体会到古人造字的智慧与巧思。
本文为社科重大项目《〈通用规范汉字表〉8105字形音义源流研究》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