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钓友们中间,流传着一种说法:钓取稍大一些的鱼时,通过反复将鱼头拉出水面再放回,让鱼“呛几口水”,这样鱼就会变得老实,挣扎力度会相应减小,然后更容易被抄入网中。但这样的做法真的靠谱吗?
曾经观看了98钓王程宁的钓鱼视频,他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种做法并没有科学依据,属于无稽之谈。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为什么这种说法不科学,以及为什么它会给钓友们带来错觉,并了解正确的遛鱼方法。
众所周知,鱼是通过鳃呼吸的,当水流经鳃时,鱼完成呼吸过程。鱼头(包括鳃部)离开水面后,其呼吸就会受到影响。与人类在水中无法呼吸会窒息的情况相似,鱼在离开水的瞬间也会因无法呼吸而奋力挣扎。
让鱼“呛几口水”的做法,实际上是间隔性地让鱼进行呼吸,这样做并不会让鱼长时间缺氧。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在科学上并没有依据。鱼体被拉出水面,头部缺氧,会使其挣扎力度增大,而非减小。
鱼作为水生动物,当其被拉出水面,尤其是头部露出时,会消耗大量体力。这就像使用某些特殊的钓法,如飞抄、飞磕等,需要较大的力量对抗。鱼是否变得“老实”并不仅仅是因其被“呛了几口水”,而更多是因为其体力消耗过大或无法抵抗拉力。
如果钓友希望有效地使鱼体力下降、减小挣扎力度,应使鱼的头部持续离开水面,而非仅仅让其“呛水”。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是:一旦鱼头浮出水面,就保持这个状态,不使其头部入水,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鱼会因缺氧而丧失体力。
虽然从理论上说这种方法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在钓获大型鱼类时,要保持鱼头始终在水面以上并不容易。很多时候我们会考虑到钓线和钓竿的承重,选择采用“呛水”的方法来鱼类。
在遛鱼时如果能保持住鱼头一直处于出水状态自然是最佳选择。如若没有把握做到这一点,也不必强行操作。可以采取持久消耗鱼体力的方法,避免急于求成。毕竟,“欲速则不达”。
“让鱼呛几口水就老实了”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但我们的目标都是尽快消耗鱼的体力,将其。在未将鱼成功捕获前,我们需讲究方式方法,合理利用鱼的生理特点来达到我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