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人们用"Klam-merafe"(意为“蜘蛛猴”)来称呼@这个符号。在以色列,它则被形象地称为卷饼后的结构。而在匈牙利、和土耳其,这个符号分别有了“kukac”(意为“蠕虫”)、“grisehale”(意为“猪尾巴”)和“gül”(意为“玫瑰”)的别称。
在英语中,我们可能更习惯用"at sign"这个较为普通的词汇来指代@,但如果真要探究其魅力四溢的历史,那么用西班牙语名字"arroba"来称呼它,或许更加贴切。
如果你在讲西班牙语的旅行,走进当地的食品市场,你可能会发现arroba的另一种含义,这个词汇在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500年。
例如,在厄瓜多尔或玻利维亚的市场上,你常常会看到大量土豆以arroba为单位出售,一arroba的土豆大约相当于略低于一蒲式耳(约60磅或27.2公斤)。一份arroba油的容量超过3加仑(约11.3升),而一份arroba葡萄酒的容量则超过4加仑(约15.1升)。
那么,作为重量/尺寸单位的arroba和键盘上的@符号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如休斯顿所言,过去的希腊人和罗马人常常交易葡萄酒、石油和橄榄等商品,这些商品常常储存在被称为amphora的长颈陶瓷罐中。对地中海的商人们来说,这种双耳细颈瓶不仅是方便的储存容器,还是一种标准的测量方法——相当于一立方英尺或大约7加仑(约26.5升)的体积。
与此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贸易商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来度量不同商品的重量和体积。他们从伊比利亚半岛的摩尔人那里学来了arroba这个词。古西班牙和葡萄牙的arroba是“五分之一”,大约相当于4加仑(约15.1升)或25磅(约11.3公斤)。
休斯顿之所以深入探讨古代陶器和中世纪的度量衡,是因为他发现了一个关于@符号的历史之谜。
一位意大利历史学家在研究中发现,这可能是历史上第一次使用@符号的记录。
拉皮并未使用“amphora”这个词,而是用了@符号。
斯泰比尔在2000年接受采访时表示:“至今仍无人知晓@符号究竟是如何衍生出来的,它是意大利商人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之间使用商业文稿时创造出来的。”
当斯泰比尔查阅16世纪的西班牙-拉丁语词典时,他发现arroba是amphora的同义词。因此有理论认为,西班牙商人可能采用了与arroba同义的@符号,使@成为我们拥有的最古老、最真实的符号之一。
在现代用法中,@符号常常被简写为“以……的速度”的意思。例如,工厂订单可能会注明“100吨钢丝@50美元/吨”的价格,或者杂货店会有“/磅”的特价标签。
尽管@符号在19世纪的商业和业务中广泛使用,但在早期的机械打字机中并未有这个符号。休斯顿指出,克里斯托弗·莱瑟姆·肖尔斯在1868年制造的第一台打字机,其键盘仅包含数字2到9的键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像美元标志这样的商业友好符号开始被加入到键盘中。但要让@这个符号在计算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还需要50年的时间。
到了20世纪50年代,@符号被加入到二进制编码的十进制交换码(BCDIC)中,这是一种印在早期计算机穿孔卡片上的48个字符集合。1961年,IBM在其大型计算机“Stretch”的编程中加入了此字符,从而进一步巩固了@符号在计算领域的位置。
如果不是雷·汤姆林森这位工程师的努力,@符号可能仍只是一个模糊的键盘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