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出自《新京报·书评》的B04版,以“姜盐拌白土,稍稍从吾蜀”为题引,揭示了古代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蜀地茶饮看文化渊源
在《梦华录》中,“点茶”的技艺是将茶饼加工后,加水调成膏状,再通过特定的击拂手法形成厚厚的泡沫。这种独特的饮茶方式早在西汉时期已有记载,并逐渐在蜀地形成了独特的饮茶文化。
古代的茶饮方法中,曹魏时期的张揖在《广雅》中详细描述了四川一带的制茶、饮茶习俗。四川人饮茶时,不仅会用火烤茶饼,还会加入葱、姜、橘子等调料。魏晋时期,人们在茶中加入了更多的香料,如椒树叶、茱萸、檄子等,使茶汤的味道更加丰富。
到了唐代,陆羽的《茶经》对茶饮进行了规范,强调了茶叶的本味。虽然他的“煎茶法”与当时流行的“点茶法”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茶的热爱和探索。随着茶文化的传播,北方人也开始接受并喜爱上了这种饮品。
宋朝时期,建安龙团等贡茶的兴起,使得“斗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以茶色为上,追求茶的纯白和沫饽的持久。而“研膏”、“茶百戏”等新文化现象的出现,更是将茶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峰。
这种风靡一时的建安贡茶,却从未真正普及到普通百姓家中。尽管蔡襄、宋徽宗等人对建茶的推崇,以及尚白的审美旨趣,影响了当时的茶文化,但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却是叶茶。即使在元明时期,当建安龙团不再被贡进宫廷时,人们依然喜欢喝江西末茶和各处的叶茶。
由此可见,尽管总被雨打风吹去,但茶文化的魅力却历久弥新。从古至今,人们对茶的热爱和探索从未停止。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都留下了独特的茶文化印记。
校对/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