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互联网大厂的人员调整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有人将某城市的房价与互联网大厂的就业状况相提并论。对于这种关联性,每个人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我认为其中不无一定道理。
今日,我们将深入探讨阿里巴巴的财务状况。阿里巴巴的年报截止日期为3月31日,即在A股上市公司发布一季报的他们也发布了2023-2024财年的年报。回溯去年解读年报时,我便对为何其毛利率和期间费用保持稳定而盈利能力却大幅下滑感到好奇。尽管英文财报和美计准则让人有些头疼,但为了解答这个疑问,我们还是得努力弄清楚。
在2023年,阿里巴巴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8.3%,即将突破万亿规模。近两年,其增长速度放缓,这并非意外。在实体店市场趋于饱和后,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大厂们不再能轻松应对。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数百年前的历史,如朱元璋、陈友谅及张士诚等人的争斗;如今则是阿里、京东、拼多多以及几家直播电商的角逐。
尽管净利润同比增长了9.9%,达到800,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与前几年相比,仅为其一半左右。连续两年的增长似乎表明公司的日子过得还不错。深入分析各季度的财务数据后,我们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迹象。
虽然公司的营业收入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但最近两个季度的净利润表现却令人揪心。特别是2023年四季度的净利润同比暴跌近七成,而2024年一季度的净利润同比下跌更是高达85.8%,仅剩34。这意味着近两年阿里巴巴的主要利润来源于前两个季度,且每个季度的环比大幅下跌趋势十分明显。
近三年来,公司的毛利率确实有所下滑,但因营业收入持续增长,毛利额仍在逐年创下新高。尽管2023-2024财年的毛利额比2019-2020财年高出近1300,但净利润的差距也达到了近500。
接下来的分析部分,我们会采用美计准则的术语,以弥合两地会计准则的差异。尽管这可能使内容显得有些陌生,但我们会尽力用国内会计准则的术语表述,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对于由此产生的不精确之处,还望大家谅解。
从主营业务角度看,盈利空间的变化虽然有所下降,但近财年的降幅并不大。毛利率的下降部分被研发费用和管理费用占比的下降所抵消,然而销售费用的增长却产生了相反的效果。
若剔除营业成本的影响,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阿里巴巴在“期间费用”控制方面的成效。与盈利最高的财年相比,近两年“期间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有所下降。
然而问题主要出在其他收支方面,尤其是投资收益等方面。近三年来,阿里巴巴的投资收益和利息收入均呈现净损失状态,这与前几年高额的投资收益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在权益法下,被投资方的业绩份额也处于净损失状态,即被投资方正经历亏损。
实际上,近三年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投资。过去阿里和腾讯曾全面出击,广泛投资,但在短暂的繁荣之后,现在到了面对账目的时候。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最近八个季度的成本费用构成。最近两个季度的主营业务盈利空间已经显著收窄。2023年四季度主要面临两项较大的减值损失,而2024年一季度的情况更为复杂,不仅毛利率下滑,各项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也在上升。若与2023年一季度相比,虽然两者情况相似,但净利润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经过进一步分析,“投资收益”方面的差异是主要原因。具体而言,2023年一季度的其他收益方面实现了净赚68,而到了2024年一季度则变为净支出138。
在现金流量方面,阿里巴巴的表现一直稳健。短期内,该公司不太可能出现现金流量方面的问题。
至于偿债能力,阿里巴巴的现金类资产已超过2000,加上可短期变现的高流动资产,其总额已超过总负债。这充分显示了其强大的偿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