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让我们一同继续探索国学的瑰宝——《大学》的深邃内涵。
今日的主题:亲民之道
此前,我们曾讨论过明德之法,一种是自我修炼,另一种则是通过我们的努力,令四周的人同样能够领悟到人性的光芒,以此来实现品德的光大。昨天,我们提到如何通过日常小事的坚持去实践第一种明德方式。那么,关于第二种明德方式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回忆起我们的微信读书会,曾深入学习了《了凡四训》的内容,其中所讲述的诸多积善行德的故事,正是第二种明德方式的生动写照。当我们关心并帮助他人,在他人遭遇困难时给予温暖与援助,这便是明德的体现。
以我们家为例,北京的姑姑和姑父积极参与的关爱陪护活动,以及胡显赫同学去年夏天发起的为民众提供饮品的爱心活动等,都体现了明德的精神。
理解了明德及其两种方式后,我们更容易把握《大学》中“亲民”的内涵。在《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亲民的基础。
那么,“亲民”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共同的微信群名为“一家亲”,此名甚妙,不知由谁所取。《大学》中“亲民”一词的含义,与我们所追求的“一家亲”中的“亲”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里的“亲”,指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爱意,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深厚情感,是夫妻之间的相互关爱,是兄弟姐妹之间的手足情深。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问:你这样解释,“亲”就是家庭、亲人之间的爱意。那么《大学》为何用“亲民”而非“亲亲”呢?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亲和爱”的区别。
在现代社会,“亲”与“爱”常常被混为一谈。然而在古代,“亲”与“爱”是有区别的。在《孟子》中就有相关的论述:“君子对于事物,喜爱却未必仁爱;对于民众,仁爱却未必亲密。亲密家庭成员,仁爱民众,爱惜万物。”这其中的道理值得我们深思。
要理解孟子这段话,需明白:“爱”最初的含义是对物品、动物或事情的喜爱。如胡显赫同学爱读书,胡梓明同学爱设计模型等。而“仁”,则是指对他人的关爱。《论语》和《孟子》都提到,“仁者爱人”。
值得注意的是,爱并非只有一种,它包括喜爱、仁爱和亲爱。这三种情感的对象和程度各不相同。当我们回顾孟子的那句话时,是否会觉得更加清晰明了呢?爱物、仁民、亲亲,它们的区别在于对象和程度的不同。在古代,我们或许只会说“爱物”,而不会说“仁物”,更不会“亲物”。但如今,这三种情感已经被统称为“爱”了。
在这里,你或许还有疑问:《孟子》提到“仁民、亲亲”,那么《大学》为何用“亲民”?这其中的区别与联系,我们将在下次的学习中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