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一个事实:尖叫,这是孩子表达情感和需求的另一种语言方式。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女儿的言语中带上了些许哭腔。过去她遇到问题会直接沟通,但后来发现,当她以温和的方式表达时,我们的反应常常是忽视她的需求。于是,奶奶的过度满足让她逐渐习惯用哭闹来达到目的。
她学会了以尖叫来应对困境,这种“策略”在她与爷爷奶奶的互动中似乎很有效。但对我们和她爸爸,不合理的需求我们仍然会拒绝,我们虽会安抚她,但绝不会轻易妥协。
我会蹲子,温柔地告诉她:“我明白你现在的心情。”待她情绪稍微平复后,我们会再作交流。有时,简单的陪伴和转移话题也能起到作用。
比如询问:“你们幼儿园有没有说快到放暑假的时间了?”或者“放暑假时你最期待做什么?”这样的问题有助于转移她的注意力。
但关键在于,我们不能被孩子的尖叫所影响,需保持情绪的稳定。待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后,我会询问:“叫得累不累?”我们需明确,单纯的尖叫并不能解决问题。
若孩子选择沉默或再次尖叫,我们会耐心地引导她表达:“如果你需要帮助,应该好好说话,而不是只尖叫。”而在她冷静的时候,她会明白:“是的,要好好沟通。”
每个孩子尖叫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有的孩子是为了发泄情绪,有的则是因为面对难题无从解决,还有的是因为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孩子的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各种原因,需要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去细心观察和发现。
尖叫可能是孩子发脾气、寻求关注或是生活中压力的体现,亦或是模仿他人的行为。孩子情绪的控制需要时间和实践,我们作为父母,应当给予他们支持和引导,而非指责。
第一步: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往往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若父母选择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他们的情绪可能会更加崩溃。
回想一下,当你与伴侣产生争执时,如果对方对你采取冷的方式,你是否会感到更加愤怒?与孩子沟通的第一步就是理解并看见他们的内心世界。
说出你看到的情形:“我注意到你因为某事而大喊大叫,是这样吗?”这样的话语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从而更愿意与你分享他们的内心感受。
第二步:接纳并理解孩子的情绪。无论是好是坏,我们都应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感受是被接纳的、被理解的。
例如:“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妈妈非常理解你的感受。”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接纳时,他们会更容易整理自己的情绪。
“讲道理”并非最佳选择,指责更可能让孩子情绪失控。一旦孩子感受到被看见和理解,他们就会开始尝试平复情绪。
此时父母需做的就是简单地表达理解与支持:“来,妈妈在这呢,我们一起冷静一下。”
第三步:引导孩子正确表达情绪。蹲子,让孩子看向你,然后说:“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伤心/难过等。你能告诉我你现在的心情吗?”同时引导他们思考是否有其他方式可以正确表达情绪。
与孩子沟通的目的是教育他们如何正确表达和调节情绪,而非单纯地制止他们表达情绪。
总之:
- 行为可以纠正,但情绪应被接纳;
- 作为父母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以了解其背后的原因;
- 不要与孩子对立冲突而应成为他们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 理解和倾听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 教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