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匠精神是几千年技艺传承的灵魂和脉络,展现了劳动者的精神风貌和品质卓越。它不仅承载了职业精神的核心价值,更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统领作用。通过深入访谈一线工作者,从他们朴实无华的话语中,我们能够抽取出工匠精神的三大支柱。
第一点,忠于一事。真正的匠人将他们的一生奉献给了一件事物,那就是他们的热爱所在,甚至可以说它是匠人们生命的寄托。尽管工匠精神的体现不仅仅是专注于一事,更多的是表现为在的建设中,无数劳动者如螺丝钉般地坚守岗位,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出现在哪里。而在当下,工匠精神则要求我们全身心投入眼前的工作,不受外界干扰。归根结底,专注是工匠精神的首要原则。无论任务是个人喜好、追求目标,还是外部要求、需求,一旦开始执行就必须全神贯注,毫不动摇。
第二点,追求卓越。将事情做得越来越好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态度,更是对自己职责的尊重。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向好”的思维方式,以及通过反思来不断改进行动的习惯。我们观察到,那些养成反思习惯的人通常对自己有高标准要求,他们的做事标准往往高于他人。正是这种高标准引导着工作成果不断进步。精进是工匠精神的第二个要点。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即使起点低、水平有限,也能通过这种精神使结果逐渐优化,从不完善走向完美。
第三点,以苦为乐。真正的工匠与普通人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他们能从工作中获得乐趣。这种乐趣来自多个层面:首先是参与其中的快乐,只要开始工作,他们就能体验到快乐;其次是完成作品后的满足感;再有是自我成长的喜悦,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服务他人的能力,不断开拓新的境界。乐业是工匠精神的第三个核心要素。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应该积极发现其中的乐趣,并通过赋予其意义来获得工作动力。
工匠精神的实质就是专注、追求卓越、以苦为乐。在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当充分渗透和培养这种精神。从实践经验来看,关键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要引导学生集中精力。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拥有充沛的精力,这是学习进步的最佳时机。他们投入到学习中的精力还有待提高。德育与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将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具体可以通过制定职业规划、细化学习计划和任务来实现。
其次是培进的思维方式。项目是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精进品质的有效载体。项目化的教学具有明确的作品输出,可以帮助学习者进行“可视化”的改进。这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向好的思维、培养反思的习惯、设立内在的标准等。
职业院校应以“做事”为出发点来构建教育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做事”的过程中,持续培养学生的专注心、精进思维和乐业心态。这样不仅能更充分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和功能价值,还能培养出更多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