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江湖之中有着“小浑淡”之称。因其条形细小、毫毛丰富,冲泡后茶汤似乎显得浑浊,品饮时感觉清淡,因此得名。但今年品尝到特级信阳毛尖后,我不禁思考,它真的是大家的“小浑淡”吗?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信阳毛尖的方方面面。
一、命名源起
信阳毛尖是我国传统名茶之一。因其细紧圆直、锋苗挺秀,白毫满披,故得“毛尖”之名;又因产于河南信阳,因此又被称为“信阳毛尖”。河南省简称“豫”,故信阳毛尖亦被称为“豫毛尖”。早在1915年,它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名扬四海。
二、历史脉络
信阳产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代陆羽的《茶经》将信阳划为淮南茶区,而信阳毛尖的独特风格则始创于20世纪初。在清代末年,蔡竹贤提倡开山种茶,成立了八大茶社,逐渐完善了信阳毛尖的加工工艺。
历史上,信阳毛尖的产地被总结为“五云、两潭、一寨、一山、一寺”,这些地方的山川风貌和茶树生长环境共同孕育了品质上乘的信阳毛尖。
三、生长环境与等级
信阳毛尖的高品质与其优越的生长环境和气候条件密不可分。信阳山地土质肥沃,呈弱酸性,山势起伏多变。茶树多种植在海拔300米至800米的山地,植被丰富。信阳市地处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类型,春季光照较弱、温差较大,这使茶树芽叶生长缓慢,更易形成芽嫩多毫、物质丰富的特点。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规定,信阳毛尖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为满足市场需求,还有仅采芽头的珍品特优茶。
四、独特工艺
信阳毛尖的加工工艺融合了六安瓜片的帚扫杀青和西湖龙井的理条手法。鲜叶采摘后需分级摊放,以提高茶叶香气。随后进行生锅与熟锅的两次杀青,并在杀青过程中配合手法进行“理条”,使茶叶条索变得光润、挺直。
茶叶经过多道工序后,最终得到毛茶。随后进行择茶、复烘等工序,使茶叶含水率降低至规定标准,即可包装保存。
五、品质特点
信阳毛尖属于锅炒杀青中特种绿茶。其“色翠、味鲜、香高”的品质特点使其闻名于世。雨前茶因毫多被称作“雪芽”,谷雨后的茶叶则呈现为“翠峰”或“翠绿”。
干茶条索细圆紧直,锋苗显露,色泽银绿隐翠,白毫满披。汤色嫩绿,茶毫漂浮于茶汤中。香气高长,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信阳毛尖的香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毫香、嫩香以及熟板栗香。品饮时感觉鲜爽浓醇,回甘明显。
据检测数据显示,[引用数据]信阳毛尖的茶多酚及氨基酸含量较高,而酚氨比相对较低,同时可溶性糖含量也较高。这些成分共同作用,形成了信阳毛尖“爽口、鲜浓”的特点。
它并不像其外号“小浑淡”所描述的那样浑浊淡薄。我认为或许称之为“小浑浓”更为贴切。
不同的采摘时间、制作标准以及冲泡手法和品饮者的口感差异都会影响对茶叶的评价。喝过信阳毛尖的茶友们,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