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盘之韵,米广弘摄
在孩子的启蒙读物中,我曾读到一则谜语,其词为“校园分两院,学子聚其中,数量虽不一,却皆多且均”。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电子计算机时代,让一群稚气未脱的青少年来猜测答案,结果五花八门,充满童趣。如今提及“算盘”,大多数孩子对这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计算工具感到陌生。
算盘之魅力,首要在于其深远的渊源。算盘源于古老的“筹算”,即使用竹签作为进行运算。东汉末年,数学家徐岳在《数术记遗》中记载了多种算法,其中珠算便位列其中。北周的甄鸾也曾详细描述了算盘的构造与算珠的布局。学者们认为元代诗人刘因的诗作中已出现“算盘”一词的记载。北宋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铺所摆的算盘与现今使用的十分相似。
算盘之精妙,亦体现在其构造上。通常算盘呈长方形,由框、梁、档、珠四部分组成。四周为框,中间横条为梁,梁下的小棒为档,串着算珠。学习算盘需先了解算珠常识:梁上的两颗珠子各代表数字“5”,而梁下的五颗珠子每颗代表数字“1”。掌握十进制的进位退位方法为其次。在运算时,需分清“个十百千万”的对位。若能将这些知识熟记于心,便可运用算盘进行基本的加减法运算。而乘除法则需更多技巧与练习。
算盘之美,更在于其寓意。日常生活中,算盘常被用来计算财物,因此被赋予了招财进宝的寓意,象征财路亨通。在民间,人们常用“金算盘”“”来称赞人的精明能干。在嫁娶中,算盘作为陪嫁之物,寓意新娘能在婚后生活中精打细算,使婚姻生活富足安宁、财源广进。在戏曲、楹联、方言等各个领域都能见到算盘的影子。它已悄然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算盘语言与文化。
不得不赞叹的是,这古老的计算工具已经历了千年的风霜,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它的存在不仅是一种实用工具的见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象征。
如诗中所言:“岁月流转不算老,只因韵味深长存。”算盘的存在就是智慧与文化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