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音乐人韩涵与33EMYBW,怀揣着传承文化的使命,于2016年春节深入贵州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对侗歌进行了深入的实地采风。他们在那里记录了丰富的侗歌素材,却也遭遇了当地特色食物牛瘪的“暴击”,事后二人身体虽有所不适,但音乐的创作灵感却油然而生。
经过数年的酝酿,他们在2018与2019年分别推出了《Dong 1》与《Dong 2》两张电子音乐专辑。这两张专辑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与侗歌的韵律,如同与古老旋律的自由对话。韩涵在制作过程中坚持了两个原则:一是不改变素材的原始音高,二是尊重侗歌流动而统一的音乐特性。
同年,行走的耳朵团队成员程俏俏、徐斯鞾以及摄影师庄严也来到了小黄村,他们以镜头和纪录片的方式,记录下了这里的春节以及与之相关的侗族大歌。这部纪录片《回家——小黄村侗族春节礼俗志》后来被收录进上海音乐出版社的《声音》系列中。
侗族大歌,起源于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其多声部、和声复杂的合唱形式在东亚地区都属罕见。它刚被外界发现时,就打破了音乐无复调的定论。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侗歌也在不断地与现代音乐语境相融合。
在早期的录音中,侗歌因脱离其原生语境而显得生硬。后来,音乐人开始尝试将侗歌带入现代音乐的语境,如吴虹飞与幸福大街乐队的巡演。而韩涵与33EMYBW更是以此为基础,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尽管他们不想被定义为“侗族大歌唱片”,但他们的作品仍被认为体现了侗族大歌的精神。
韩涵的《Dong 1》是在理习中诞生的作品,他反复聆听、学习声音理论,力图贴近在小黄村的感受。而33EMYBW的《Dong 2》则更注重直觉的引导,她尝试将个人情感与侗歌记忆相结合,为侗歌赋予新的形体。
行走的耳朵团队在音乐保护与传承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他们不仅关注音乐本身,更关注侗人的生活和社群形态。在拍摄纪录片《回家》时,他们放下对“传统与传承”的执念,转而关注小黄村人的生活本身。
如今,《Dong 1》、《Dong 2》以及纪录片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传承和弘扬着侗族文化。尽管现代社会带来了诸多变化,但只要侗族人的社群还存在,侗族大歌就不会消失。而且有人认为,在尊重的基础上承认文化的流动性,才能使侗歌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DONG(侗)项目”也在积极探索当代视角下少数文化的呈现方式。该项目通过音乐、设计、摄影、出版物等多种媒介,展示了侗族大歌以及侗寨生活的多元面貌。目前,该项目展览正在安福路持续对公众免费开放。
无论是音乐、纪录片还是展览,都在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侗族的故事,传承着侗族的文化。这不仅是创作者们的努力,也是全社会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保护。
希望这些作品能够唤起更多人对侗族文化的关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