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间接费用分配率公式包括哪些 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计算公式

2025-02-0702:36:40销售经验0

间接费用的分配原理与实施

间接费用异于直接材料及人工费,并不随工票或凭证实时按物料记录。其计算并不像直接材料费与直接人工费那般直接且精确由物料清单及工艺文件、工作中心得出。

现行会计制度采用制造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车间层级是间接费用核算的最高级别。鉴于加工成本发生在工作中心,故间接费用需按工作中心分配

分配基础阐述:

(1)依据企业历史统计资料,结合产品、车间、工作中心、费用类型等情况,预计会计期间生产部门的产能,以此作为分配的基础。

(2)须计算工作中心的间接费率,将费用进一步分摊至各工作中心,确定各间接成本因素的分配率。分配的条件与因素均在不断变化,因此需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持续优化调整。

(3)最终,产品的间接费用都会分摊至各产品。故工作中心的费用还需进一步分摊至具体产品,方法如下:

间接成本分配率 = 该时期间接费用总额 / 工作中心总工时

上述的间接费用分配为传统方法,以工作中心的工时或台时(或产量)为基准。但随着产品成本结构中间接费用的比重增加,此法已难满足决策需求,进而产生了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理论与方式。

(简单了解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分摊方法)

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

当产品出现以下情况:

(1)非产量相关制造费用占比增大;

(2)产品种类增加时,若继续使用传统分配标准,将无法真实反映产品间接费用,不利于决策。

成本计算发展至第三阶段——作业成本法。

(前两阶段分别为分配至工作中心及分配至产品)

采用作业成本法需遵循两大原则:

(1)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

(2)生产导致作业产生,作业导致成本发生。

(简言之,即无作业则无成本,有作业则有产品,一切与作业相关,故作业导致成本发生)

ABC法首先将间接计入成本按作业(活动)归类,然后依据不同作业的不同成本动因将间接计入成本分摊至产品或产品线。

作业基础成本库解释:

指引发间接成本的主要作业(或业务),如生产准备、监督、机器耗费、订购、材料处理、成品存储、商品发运、动力及销售等。

(明确产生间接成本的作业及分摊至这些作业的间接成本,先将所有间接成本分摊至各作业项目。)

成本动因说明:

用于衡量或计量成本库的因素。在作业成本法下,可选用的成本动因众多。在选择成本动因时,应优先选取信息易获取的成本动因。

成本动因率解释:

指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值与成本动因值的比例。

(为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分摊至具体产品,需一比例或系数。如生产准备的成本,通过成本动因及各产品的动因系数,可轻易得出分摊至各产品的成本。然后除以产品数量,即可得出单位产品的间接成本分摊。一个作业成本库可能包含多个成本动因,各成本动因所占的比例即成本动因率。)

在作业成本法中,先分摊至各作业,再找一动因确定产品间的比例,进而分摊至各产品。单位产品的总间接成本为所有作业成本库分摊至产品的总和。

间接成本分为固定与变动两类。在成本分摊时,可分别或合并分摊。二者差异不大。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