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乃是云南的一颗瑰宝。依循其发酵工艺的独特性,分为生茶与熟茶,此茶如今已是誉满全球的国茶代表之一。
那么,普洱茶是如何从西南的幽深之地,逐渐崭露头角,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呢?答案还需从其历史长河中寻找。
明朝的“蒸而成团”
云南被誉为世界茶树的摇篮,其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虽然在古代,此地被视为“极边之地”,以至于茶圣陆羽的《茶经》中未有记载云南茶事。
然而在陆羽之后的一百余年中,樊绰在《蛮书》中提到了云南茶的散收方式,表明其在此地的初现。尤其是银生城(今属普洱、西双版纳等地),所产的“银生茶”因地处偏远,未能引入中原的饼茶、团茶工艺,故而保持着原始的“散收”方式。
随着宋朝推行“茶马互市”、“以茶治边”,云南普洱茶逐渐通过“茶马古道”流通起来。
明朝时期,中原的制茶技术传入云南,进一步改善了普洱散茶的工艺。明万历年间,谢肇制在《滇略》中记载:“普洱茶蒸而成团”,这标志着普洱茶制作工艺的一个转折点。
“号级茶”与“印级茶”的时代
清朝时期,普洱茶的名声日益显赫。雍正年间,普洱茶被列为贡品,“味最俨”,深得京师人士的喜爱。
随着普洱府的成立和各商号的相继崛起,如“同兴号”、“同庆号”等,普洱茶进入了“号级茶”时代。这一时期的普洱茶商标意识强烈,茶饼内附有宣传文字和负责人姓名。
随着历史的推进,机械压制加工的“印级茶”逐渐取代了手工制作的“号级茶”。这种转变始于1940年范和军先生创立的佛海茶厂。印级茶时代分为“印级茶”和“七子饼茶”两个阶段。
在“印级茶”阶段,主要产品为“印级圆茶”,根据包装上的字迹颜色分为“红印”、“绿印”、“蓝印”、“黄印”等。而到了1972年前后,云南七子饼茶开始问世。
普洱茶不仅生产工艺逐步完善,而且其品质也因其独特的陈化过程而受到越来越多茶友的青睐。无论是“一山一味”的风味多样性,还是“一年一味”的越陈越香特质,都让普洱茶在茶界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