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原则,源自于马里兰大学管理学及心理学教授洛克的研究。在绩效考核中,评估任务完成情况的关键在于个人目标的达成情况。而设定个人目标时,应当遵循ART法则,以确保目标的合理性和可执行性。
ART原则分别代表了五个重要的概念:Specific(具体性)、Measurable(可衡量性)、Attainable(可实现性)、Relevant(相关性)和Time-bound(时限性)。
以S开头的原则代表“具体”。一个好的目标应该是清晰明确的,避免模糊不清的表述。例如,“大幅度提高销售额”这样的目标就不够具体,因为“大幅度”这个词汇缺乏明确的定义。相反,一个具体的数据能够更清晰地表达目标,如与上个月相比提升30%的销售额。
M代表“可衡量”。目标应该具备可量化的指标,以便于评估进展和达成情况。例如,设定一个提升学习时间10%的目标,必须要有记录学习时间的机制,这样才能衡量目标是否达成。
A是“可实现”。这意味着目标应该在现实条件下具有可行性。例如,如果一家公司的产品良品率一直是80%,制定一个目标要达到100%可能就过于乐观,不切实际。
R是“相关性”。这意味着目标应该与个人的工作职责紧密相连。例如,作为一名技术研发人员,制定销售目标就不符合你的职责范围。
最后一个T代表“时限性”。好的目标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完成时间。这样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评估目标的达成情况。比如提升销售额30%,就需要明确是在一个月、三个月还是一年内完成。
尽管理论上满足这五个原则的目标可以被视为好目标,但在实际运用中,对“可实现”的理解常常存在困难。无论是上级给下属制定目标,还是下属自己设定目标,都可能遇到目标设定不合理的情况。目标的制定往往需要个人和管理者的共同参与,管理者需要协助员工制定目标,并帮助他们将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实施步骤。
回顾之前提到的KPI和ORK,我们应该紧密关注直属上级的KPI或OKR,以确保个人目标与公司目标的一致性。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制定绩效目标的意义,即这些目标不是上级强加的压力,而是与上级共同制定的、具有高度相关性的目标。因为帮助上级达成目标,实际上也是在帮助自己实现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