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踏足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码头苇编非遗工坊的展示区,不禁被眼前琳琅满目的精致苇编手工艺品所吸引。与常见的农家菜篮子、箩筐等生活用品不同,这里的苇编手工艺品融入了现活元素,摇身一变成为时尚的女士手提包、花篮、收纳篮等,它们不仅美观实用,更是绿色环保的“生活潮品”。
“让非遗走入人们的生活,是它发展的必由之路。”大码头苇编非遗传承人徐尊霞指着手中的女士手提包说道。苇编从日用品晋升为工艺品后,其价值得到了数倍的放大。这令传承了六百多年的苇编手工业焕发了新的生机,成为了当地的“新产业”,助力居民增收致富。
目前,工坊已将产品范围从传统的苇席编织扩展到七大类别,包含二百多个样式。在原材料方面也增加了柳皮、木片、竹子等。多样的花色品种不仅深受国内消费者喜爱,还成功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如今,非遗工坊的苇编制品年产量高达一百二十万件,远销欧美、泰国、迪拜等二十多个和地区。
作为传统技艺的代表,苇编在促进妇女居家就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徐尊霞积极利用这一优势,起曾有编织基础的妇女参与其中。她们定期领取原材料,在家中编织成产品后由工坊回收并销售。这样的模式让她们每月可增加收入三千余元。即便是年近八旬的任淑香也丝毫不逊色于年轻人,她的每日收入稳定在130元左右。
在不远的大码头镇千织梭共富工坊内,妇女们正在忙碌地赶制老粗布床品订单。伴随着织布机的声音,一匹匹老粗布床品逐渐成形。另一边,正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向网友推介老粗布产品。他们逐步改良了产品的花型、款式和材质,推出了全新的系列产品,既耐用又舒适,还兼具美观性。
为了进一步弘扬和发展大码头老粗布的传统纯手工制作技艺,当地利用陈旧资源进行改造提升,打造了千织梭共富工坊。与东营工艺美术协会的合作使传统技艺得到了创新改良,目前已设计出三十余种新型样品花色。这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美观度,还成功将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文创产业。如今已吸引了八十多名本地妇女就业,预计老粗布的年产量将达到五千余套,为村集体和本地妇女带来每年五十余万元的收入。
在广饶县,一批承载着传统文化基因的非遗项目正不断推陈出新。从身价倍增的苇编手提包到创新的老粗布产品再到香气四溢的特色美食等非遗项目在不断涌现。一批具有特色的“非遗工坊”和“共富工坊”也陆续建成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和文化赋能铺就了道路。
围绕现有的非遗资源广饶县实施了一系列传统文化传承提升项目建立了重点产业名录并了相关优惠给予资金扶持并实行管理。同时借鉴先进地区的产品开发经验与高校和专业艺术设计院开展合作推出一批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的产品不断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形成品牌以品牌引领文化产业整体发展。通过打造地域化培训特色丰富职业技能培训内容探索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新模式将技能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推动技能与经济文化的深度融合让古老的非遗技艺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