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由两篇古文组成,一篇是孔子的《论语》节选,另一篇是朱熹的《童蒙须知》。这两篇文章都是古人关于读书、学习的经验之谈,被教育者广泛引用,教导孩子们正确的读书方法。
孔子倡导勤奋学习,提倡以诚实的态度学习,认为读书不仅要多记多背,还要保持永不满足的心态,并乐于教人。朱熹则强调读书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用心思考才能看得仔细,读得正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希望达到以下目标:
- 能够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这两篇课文。
2. 掌握3个生字的读音,能够正确书写9个生字,并准确辨析多音字“识”的不同发音。
3. 通过查阅注释和字典,理解课文的大意。4. 联系自身的读书体会,从中得到启示,无论是在预习还是自学中,按照这个思路去读课文,都能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
一、引述苏轼的名言,明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苏轼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多读、复习、思考。这一单元的三篇课文,要求学生能够整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并学会根据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二、准确发音,规范朗读长句。
孩子们应借助古文注释、字典等工具,正确发音。在古文中,多音字、通假字等需要区分读音。例如,“好学”中的“好”读作hào,“是知也”中“知”通“智”,读作zhì。还有一些字如“诲人不倦”的“诲”读hui,“识”在这里读zhì表示记住的意思,另一个读音是shí表示认识、知识。“寝”读qǐn是前鼻音,“诵”是平舌音读sòng,“耻”是翘舌音读chǐ。“矣”读yǐ,“岂”读qǐ。
对于文中的长句,开始可能会觉得有些困难,不知道如何停顿。但通过借助注释和猜测句意,我们可以找到合适的停顿方式。例如:
知之/为知之的为止/;不知/为不知的为止/;是知也。
我/并非生来就知道的/;喜好古代文化/;勤奋且以追求知识为乐。
我曾/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思考问题/;这无益处/;不如去学习。
我常说/读书/有三种到境/;即心到/;眼到/;口到。
三、结合插图、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文含义。
在通读全文后,了解大概意思后,结合注释中的关键词意思来猜测句意。如“为”可理解为“是”,“默而识之”的“默”可查字典选择意思为默默地记住读书的内容。“尝”字有两个意思,一是辨别滋味,二是曾经的意思。根据句意比较后选择正确的词义。对于古文中常出现的字如“亦”、“矣”、“岂”、“乎”,可以查字典了解它们的常用意思。
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后,就能连起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孩子们在阅读中要善于发现字的异同,有的字在不同句子中意思相同,如“好学”和“好古”中的“好”都是喜好的意思。而有的字在不同句子中意思不同。
此外还有古今意思有所区别的字词,如“是知也”的“是”,可借助工具书了解其古义为“这”。
在理解课文大意后,我们要引导孩子梳理古文中提到的读书方法,哪些方法对他们有启发。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自己在平时是如何运用这些学习方法的。
四、多种方式朗读并背诵课文。
在朗读古文时,一边读一边理解意思有助于记忆。家长或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提问,一人说意思另一人背相关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加强记忆直到熟读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