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逻辑与词语关系训练
为了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教材和检测中常会设计一些练习,帮助学生进行选择、分类、归纳、排序等方面的训练。这些训练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颇有益处。在进行这类练习时,首先要明确各种如选择、分类、归纳、排序等的标准,同时还要弄清楚词语间的各种逻辑关系,这是完成这类练习的基础。
以下是常见的词语间的逻辑关系:
1. 同类关系。例如,“鸡、鸭、鹅”都属于家禽类别。
2. 并列关系。如:“城市”与“农村”,又或者是“工、农、兵、学、商”的列举。
3. 同一关系。例如,“鲁迅”即“周树人”,“山城”即指“重庆”,“铁人”即“喜”。
4. 总属与分类关系。例如:食物—副食—蔬菜—白菜;动物—高级动物—哺乳动物—人(体现大类与小类的关系)。
5.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如:树与其树枝,躯体与四肢。
6. 集体与个体的关系。例如,布匹由单独的布组成,书籍包含各种单本的书,词汇中的单个词。
7. 程度关系。比如:“炎热”和“酷热”,“希望”和“渴望”,这反映了词义或感情的程度差异。
8. 事物与场所的关系。如轮船与海洋的关系,书与书包的关联。
(十三) 词组的搭配与结构
在语言运用中,词语通常不会单独使用。哪些词可以与哪些词搭配使用,哪些词不能搭配使用,这是关于词组的搭配问题。
词组是由两个或以上的词按一定关系组成的语言单位,也被称为短语。
构成词组的主要方式有:
一是语序。不同的语序会产生不同的词组结构,从而表示不同的意思。例如,“热爱”是主谓词组,“热爱”则是动宾词组。
二是虚词组合。如用“和”来组成联合词组“教师和学生”;用“的、地”组成偏正词组“美丽的校园”;用“得”表示补充式如“唱得好”。
常见的词组结构类型包括:
主谓词组、动宾词组、介宾短语等。
特别提醒:
有些词组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理解,这称为词组的多义性或歧义性。例如,“翻译小说”既可理解为翻译工作,也可理解为翻译后的作品。为了避免歧义,在书面表达中需要明确上下文。
掌握这些词语间的逻辑关系及词组的搭配和结构是提升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