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一条引人深思的新闻,揭示了亲子教育中的小插曲。在四川达州,一位父亲尝试替妻子辅导孩子的作业,却很快因情绪失控而用头撞门。
从视频中可见,这位父亲虽情绪激动,但并未对孩子施加身体上的伤害。这不禁让许多父母产生了共鸣:“我也不想发脾气,但有时候真的难以控制。”每次发完脾气后,父母都感到懊悔,认为应当更冷静地与孩子交流。
很多父母对孩子发脾气时,其实也对自己这种行为感到不满。他们往往难以抵抗那种冲动的情绪。这其中有着隐含的心理原因。让我们一同探讨一下,看看你是否也陷入了类似的情绪漩涡。
1. 地位与权力感的体现
细心观察便会发现,发脾气往往与“地位”紧密相关。在职场中,上级对下级发脾气;在学校,老师对学生发脾气;在家庭,父母对孩子发脾气。这种“规则”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即使内心有所不甘,也往往选择忍耐。
这就像自然界的食物链一样,强者习惯性地欺负弱者。当一个人在外部遭遇挫折或压力时,如工作受挫、领导责备,他可能会将这种情绪带回家中,找相对较弱的家庭成员发泄。
在较低地位的人面前发脾气,会给予发脾气的人一种“权力在我手中”的掌控感。而且面对较弱的人,其带来的威胁较小,发脾气者会感到较为安全,从而更容易肆无忌惮地发泄情绪。
2. 表达感受的缺失
很多成年人甚至父母自己都不懂得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于是,他们常常选择用发脾气来代替表达自己的失望、不满或关心。
比如当孩子学习不佳时,他们用责备代替了失望;当孩子受伤时,他们用责怪代替了关心。这种发脾气的方式往往会形成习惯。
3. 原生家庭的影响
在许多人的心中,他们或许曾信誓旦旦地决定不要成为父母那样的人。然而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行为却开始复刻父母。尤其是在面对孩子时遇到问题,往往选择以同样的方式去处理。
原生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家庭中父母经常用发脾气的方式处理问题,孩子就会吸收这种处理方式并将其应用于未来的生活中。
4. 发脾气的“铠甲”
有时候人们发脾气并非因为强大,而是因为害怕。发脾气可以成为一种掩饰内心恐惧的手段。例如当一个人犯错后,他可能会对伴侣或孩子发脾气来转移自己的内疚感。
这种发脾气实际上反映了他们的脆弱和无力。他们借助发脾气来掩饰内心的恐惧和不足。
如果你也经常觉得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妨深入思考背后的原因。只有直面问题才有可能战胜它。
了解并直面发脾气的背后原因对于我们建立更健康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