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公平理论 亚当斯公平理论的三个特性

2025-02-0807:06:09销售经验0

社会比较理论详解

社会比较理论起源于社会心理学家莱昂·费斯汀格于1954年提出的概念。当个体在缺乏客观性评价标准的情况下,往往会选择他人作为标尺来衡量自己。这一理论阐释了人们为何会倾向于模仿媒体中的榜样。合理的社会比较能够增强个体的自信心,为自我提升提供基础。若个体建立了不切实际的比较标准,这种比较的效用便可能失效。

一、理论概述

费斯汀格的社会比较理论主要探讨了社会比较的多种形式和影响。他指出,在向上的社会比较中,人们会与更优秀的人进行比较以寻求进步;而在向下的社会比较中,则会进行反向比较以获得自信。亚当斯公平理论也与这一概念相关联,由约翰·史黛西·亚当斯于1965年提出。

二、理论发展及拓展

费斯汀格的理论提出后,新的研究不断涌现,进一步拓展了社会比较的领域。

1. 模糊性与社会比较

模糊性的存在往往会导致人们进行相关的社会比较。但并非所有情况下都会如此,若事物与自己关系不大或涉及负面情绪,个体可能会回避相应的社会比较。模糊性与社会比较之间的关系是有条件的。

2. 自我评价与社会比较功能

人们常借助社会比较来确认自己的属性和评价。这种社会比较具有双重性:既是对自身属性的确认,也包积极愿望的追求。即使个体已确认某些属性,仍需通过社会比较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3. 不同维度的社会比较

除了与自己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外,人们还会进行不同维度的社会比较。一方面,通过与他人比较确认自己的相似属性;从消极一面确认自己的屈服,以提高自我评价的可信度,促进社会行为的发展。

4. 时间与组间比较

除了个体间的横向比较外,还有个体内部的纵向比较和时间跨度的自我同一性追求。组间比较也扩大了社会比较的范围,使社会比较更有可能涉及整个社会心理学领域。

三、社会比较的普遍性及应用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社会比较的普遍性,认为各种社会行为的发展和变化都与社会比较有关。通过社会比较,人们能够认识社会行为的方向,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社会。社会比较还影响着态度的转变和传播、非正式团体的组建等方面。

四、社会行为中的社会比较影响

在人际交往、态度转变、人际吸引与排斥等方面,人们常常进行相关的社会比较来影响自身的决策和行为。如人们在购物时为一件商品支付的好价钱,实际上是个人与其他消费者的综合社会比较的结果。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