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元曲,就不得不提及张可久。他是元曲作曲之最多的人,和张养浩并称为“二张”的代表人物。
张可久以其清丽派的散曲风格,被清代诗论家刘熙载赞誉为“曲家翘楚”。
张可久的散曲严格遵循格律音韵,对仗工整,注重锻字炼句,使得其作品字句和谐,融合了诗词的写作技巧,从而呈现出一种典雅的风貌。
许光治评价他的作品:“辞藻华美追赶乐府之工巧,散句汲取唐宋之秀气。”
张可久现存小令八百余首,数量之多堪称元曲作家之首。现在,让我们来欣赏他的一首相对冷门却清新灵动的小曲,读来令人心生向往之情。
《寨儿令·鉴湖上寻梅》
作者:张可久(元代)
贺监之处,放翁之宅,梅花乃老夫亲手栽植。
地近仙境蓬莱,远离尘世纷扰,清雅之事萦绕心怀。
白雪覆盖了小树莓苔,朦胧月色映照近水楼台。
竹篱边沽酒赏景去,驴背上载诗归来。猜测昨夜梅花已盛开。
这首词的大意如下:
贺知章的居所与陆游的宅邸都位于鉴湖之滨。那里还有我亲手种植的梅花。此处道路通达蓬莱仙境,清静无忧远离世俗尘埃的困扰,我的内心总牵挂着这些韵事。
皑皑白雪覆盖了小树和莓苔,朦胧的月光映照着近水的楼台。我来到竹篱边买酒,准备一边欣赏美景一边饮酒吟诗。心中猜想,昨夜肯定有一枝梅花已经盛开。
这首小令的主旨在于寻梅。梅花一直被诗人所赞颂,特别是那些志在山林、对现实中的深恶痛绝的人,常以爱梅自娱,以表现其高洁恬淡的品格。
“寻”字是此曲的核心。全曲围绕去哪里寻、怎样寻、寻到后的情景进行逐层描写。
前三句写明要去何处寻梅,目标指向贺监与放翁的居所,因为他们都是隐居的高洁之士,且这里的梅花是他们“亲自栽”的。
“路近蓬莱,地远尘埃”,并非实际的地理位置,而是心中的理想所在。“近蓬莱”意味着鉴湖被视为远离尘世的神仙境界。
“清事恼幽怀”,表达了内心对去鉴湖寻梅的期盼以及尚未见到梅花的烦恼。
“雪模糊小树莓苔,月朦胧近水楼台”,描绘了寻梅的过程。在寒冷的冬日里,鉴湖边的小树和莓苔被白雪覆盖;在朦胧的月光下,近水的楼台显得格外迷人。
“竹篱边沽酒去,驴背上载诗来”,表达了寻到早梅后的喜悦心情。买酒、饮酒、吟诗,这是隐居的读书人所向往的理想生活。
“猜,昨夜一枝开”,是此曲的点睛之笔。它不仅点明了这是早梅,更是为“寻”字增添了更多的情感色彩。他终于找到了这株迎风斗霜、最先在鉴湖水滨开放的高洁早梅。
寻梅的过程展现了诗人的爱好与情操,特别是那股不畏严寒、战风斗雪的精神。
整首曲子条理清晰,从栽梅到寻梅再到赏梅一气呵成。虽然有遗憾之处,但终究心愿得偿。词人借物抒怀写出了自己如梅花般孤傲高洁的品性以及美好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