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的殿堂中,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占据着一席之地,它不仅是心理学中的关键知识点,也是我们教招考试中必须重视的考点。考试中常见的题型多为客观题。
关于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其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起初,狗在自然状态下对食物产生无条件反射,即当食物出现时,会唾液。此时的食物被视为无条件刺激物。而在实验开始之前,铃声作为中性刺激,只会被注意但不会引起其他实质性反应。
接着,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开始在给予食物之前先摇铃。反复多次之后,铃声与食物之间的联系得以建立。这种联系表明了条件刺激的诞生及其引起的条件反射——当特定刺激出现时,生物体会作出特定的反应。
深入探究这一理论,我们会发现其中涉及两个重要的信号系统。这两个系统在心理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信号系统主要是指物理性刺激引起的活动过程,也被称为第一信号系统或感官刺激系统。这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特性。例如,儿童在多次就医后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会哭泣,这就是通过实际看到的事物所引发的后天学习反应。
而第二信号系统则是指通过语言或符号传递的抽象信号引起的活动过程,也被称为第二信号系统或语言信号系统。这是人类独有的特性。例如,“谈虎色变”这一现象就是第二信号系统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学生一想到即将到来的测验或听到即将举行测验的消息就产生焦虑,这同样也是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结果。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内容,我们结合了常见的考题进行巩固练习。
例如:每次当小明呼唤他的小柯基“小黄”时,狗狗都会奔向他。这一现象体现了哪种信号系统?
A. 分化 B. 无条件反射 C. 第一信号系统 D. 第二信号系统
答案解析:此题答案为C。因为这一现象涉及到的是物理性刺激和具体信号引起的活动过程,即第一信号系统的体现。人和动物都能通过这种方式对特定信号作出反应。
【核心考点】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理论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