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锦缎
在众多上市公司中,洋葱集团(NYSE:OG)以其独特的海外仓运营模式引人注目。尽管其海外仓面积仅达4.1万平方米,但在美交所IPO后的市场波动中,其股价经历了显著的起伏,最新市值仍稳定在5亿美元左右。
洋葱集团的处境,实则折跨境电商行业的整体走势。自2016年以来,从网站、APP到短视频,再到如今的社交电商,跨境电商的形态不断变化,尤其是在的冲击下,整个行业经历了多次调整。
洋葱集团在早期凭借其独特的流量经营方式成功脱颖而出。其商品供应体系的平庸似乎难以支撑公司的业绩增长。其独特的直销渠道目前也面临着增长瓶颈。
面对未来,如何兑付这部分战略转型带来的市场预期,是洋葱集团亟待解答的问题。
根据数据,跨境电商行业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2020年,通过跨境电商验放的进出口清单大幅增长,我国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和海外仓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在结构上,B2B交易规模占主导,但B2C领域的增长也不可忽视。
在进口跨境电商领域,虽然竞争激烈,但洋葱集团仍凭借其社交电商平台的特色,成功上市。其商业模式主要围绕海外消费品牌的社交电商展开,主要销售海外二三线消费品牌的商品。
洋葱集团的用户主要以女性消费者为主,通过平台自营模式,销售海外采购的商品。尽管规模相对较小,但其2020年的净利润率却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这种成功背后,一方面是洋葱集团抓住了“国内消费者对追求洋品牌和品质生活”的认知差,以高毛利率的海外二三线品牌商品为卖点;其采用的直销模式,以精准的用户转化方式实现了利润的增长。
在互联网经济中,流量是关键。洋葱集团在流量获取上采用了不同于传统的方式,借助直销模式降低了流量成本。这种模式类似于安利模式,通过激励将用户转化为平台加盟者,从而拓展线下社交网络。
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虽然KOC(关键意见消费者)带货效果显著,但平台在订单价值下降、单个活跃KOC的平均销售额下降等问题上难以避免。这反映了平台在品牌高端化方面的困境,以及与海外二三线品牌合作的现实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孵化自身品牌成为了提升业绩的另一个路径。虽然洋葱集团已经开始扶植自身品牌商品,但目前还未能成功提高毛利率。这主要是因为在现有的市场规模和营销逻辑下,平台还未具备扶植自有品牌崛起的条件。
总体而言,洋葱集团的亮点与平庸并存。其类安利模式的低成本流量策略是其最大闪光点,但在商品端的表现则相对平庸。这使洋葱集团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
就像“黑猫白猫论”所说的那样,不论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洋葱集团的商业模式虽然面临挑战,但也为其他跨境电商平台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未来如何自救,将取决于其能否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和突破。
无论行业如何变迁,财务指标的分化是普遍现象。对葱集团而言,财务数据的恶化反映了其商业模式的弹性丧失。如何破局立新,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