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9日 感悟
转变我们的思维模式,从“随机思考”到“结构化思考”,可以显著提升我们处理事务和沟通的效率。
曾为筹划一场公司会议而费尽心思。百人规模的盛会,公司的培训教室无法容纳,需在短时间内寻一外部地点,既能又能聚餐。预算有限,这为选址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我们集思广益,整合资源,最终整理出约20个备选地址。面对众多的选择,部门内众人意见纷纭。为提高决策效率,我提议采用“结构化思考”的方法。
我们设定了五个关键条件:价格、面积、餐饮条件、停车便利性以及地点距离公司的远近。针对每个候选地点,我们逐一打分,迅速筛选出数个符合要求的地点。实地考察后,我们迅速确定了最终选址。
这就是“结构化思考”在实际操作中的一次成功应用。其实,它的核心并不复杂,就是为要讨论的事情设定一个框架。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们之前进行的OKR调研。为了全面了解公司总监们使用OKR的情况,我们原计划进行一轮摸底访谈。但初期直接与总监们交谈,效果并不理想,效率也较低。
于是,我们迅速调整策略,集结团队共同制定了一个“访谈框架”。这个框架包括一系列结构化的问题和评价模型。
如询问总监们对OKR的态度、使用情况、推进进度以及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等。评价模型则从态度、熟练程度和普及程度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
这种“结构化思考”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场合。比如,评价直属leader时,我们可借助简单模型,通过“能力”和“培养意愿”两个维度进行评估。
除此之外,“结构化思考”还有许多实际应用。比如金字塔原理用于阐述观点,讲演时的黄金圈用于逻辑构建,以及个人管理系统的“观为得”等。这些都是“结构化思考”的体现。
我观察到的成功人士,他们无一不是善于运用“结构化思考”的。他们能够巧妙地运用简单框架解决问题,无论是主持会议、阐述观点还是讲演分析。
“结构化思考”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它有助于达成共识。在讨论中设定统一的讨论框架,可以使讨论更加聚焦,更容易达成共识。
它提高了工作效率。“结构化思考”降低了决策的边际成本。例如,在选址案例中,明确的筛选框架使得我们能够快速做出决策。
它保证了结果的稳定性。清晰的框架可以避免被个别因素带偏,确保结果的稳定性。
“结构化思考”是一个简单易上手但难精通的工具。希望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中多加练习,深刻体会其价值。一旦你开始使用“结构化思考”,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身边竟然有这么多人还不知道这个强大的工具。
而且,长期使用“结构化思考”,或许将成为你人生旅程中的一道坚固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