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鲜少有人再骑自行车,即便有,也大多是为了锻炼身体。那曾经熟悉的自行车车铃“钉铃铃”的清脆声音,已被电动车的“嘟嘟”声所替代,自行车正缓缓地退出历史的舞台。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儿时那用双脚丈量世界的年代,如今的孩子已无法体会我们对骑自行车的深深向往。
在七十年代,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被誉为三大件,其中自行车更是居于首位,这足以见得它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我家也曾拥有一辆永久的三大杠自行车,每日擦拭保养成为父亲的必修课。一块抹布仔细地擦拭着车身的每一个角落,最后还会给链条滴上几滴润滑油才算完成。即便我那时个头还未及自行车高,也怀揣着学骑自行车的梦想。
如今,儿童自行车款式多样,有专为儿童设计的带有辅助轮的儿童车,使得骑行更加安全容易。而往日常见的二八大杠自行车,车体高大,学骑时确有一定难度。个头虽小却自有办法应对——我会巧妙利用车前钢梁下的空间,将腿穿过并踩上另一侧的脚蹬子,这种别致的骑行方式被我们戏称为“捉螃蟹”,虽显得滑稽,却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
放学回家,若见父亲的车尚未收起,我便会悄悄推车练习。每家的门前总有片晒谷场,成了我练车的绝佳之地。车体虽重,推起来摇摇晃晃,但我仍乐此不疲。我一只脚搭在脚蹬上,另一只脚则在地上用力蹬地助力,龙头却不听使唤地左右摇晃。一旦失去平衡,整个车身便会压在我身上,脚蹬子空转着发出嘲笑的声音。
摔倒在所难免,但经过几次的跌倒后,我便能掌握些许技巧。一只脚搭在脚蹬上,另一只脚用力一蹬地后便可以单脚站立在脚蹬上滑行很长一段距离。然而到了谷场尽头却不知如何转弯与刹车,于是又从车上跳下使劲拽住车子稳定自己,再度陷入与车的“纠缠”。
当我对骑行习以为常时,已经无需过多依赖外力。我开始尝试自己扶墙骑行。车子未启动前总倾向我压来,但一旦我骑行起来就平衡了许多不易倾倒。这个过程就像初学走路的孩子紧紧拽着大人的手一样害怕摔倒。
当你在不知不觉中摆脱了依赖的那一刻,你自然就学会了骑自行车。起初我的脚只能半圆半圆地踩动踏板而渐渐的就能熟练踩踏一周并骑车。每次的摇晃随着双脚的节奏摆动中还扬起了灰尘伴着清脆的车铃声令人欢愉不已。
随着我掌握更高的骑行技巧开始挑战自我从最基础的大杠骑车。那时为了尝试而更常以站立姿态骑行而非坐下——因为大杠上仅有一根钢梁坐着会疼痛难忍。在路遇坑洼时车子颠簸更是让人心惊肉跳。